曾憲梓的奮鬥史。
9月20日,金利來集團創始人、香港著名企業家曾憲梓先生,在故鄉廣東梅州去世。
就在去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上,曾憲梓還被表彰為“改革先鋒100人”,稱号是“傾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的香港著名企業家”。整個香港商界僅3人入選,而曾憲梓是當時3人中唯一健在者。
▲ 2019年,圓明園為了感謝曾憲梓對遺址保護做出的貢獻,為其塑半身像。圖/新京報網
這位“金利來之父”在1960年代初到香港時,身無分文,居無定所。創業之初吃盡甘苦,卻在短短4年時間裡賺得了百萬港币,成為金利來品牌的起點。
從梅州土樓裡長大的客家苦孩子,到一代香港富商,曾憲梓用一生的拼搏不息書寫了“獅子山下”的港人精神。
緻富之後,他累及捐助超過12億港币,許多大學校園裡都有“曾憲梓樓”,資助了許多貧困學生,他的慈善之心讓無數莘莘學子銘記。
回顧曾憲梓的早年經曆和一波三折的創業曆程,總結他的“創富經驗”,更會讓人深刻覺得:付出總會有回報,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處處給人留餘地:
曾經的仇人,變作一生的貴人
曾憲梓家族的故事,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近100多年來的出海闖蕩史。
梅州素來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靠種田根本無法維持生計,所以許多客家人都選擇了“下南洋”讨生活,當時叫“過番”,正是這股動力,拉開了中國最早的海外移民史。
▲ 梅州老照片
曾憲梓祖父就曾到泰國經商,小有盈利,錢沒賺許多,卻沾染了大煙瘾,最後客死緬甸。
祖父的悲劇并沒有阻擋後輩人出海,跟随祖父的腳步,父親也在年輕時去了泰國經商,曾憲梓小時就和母親在老家一起相依為命。
結果父親在泰國積勞成疾,在30出頭的年紀就病故了。後來,繼父親之後,曾憲梓大哥也在16歲時,跟着叔叔去泰國經營商鋪。
祖孫三代,先撲後繼闖南洋,隻為養家糊口。
客家人特别重視教育,常說“書愛讀,拳愛練,老婆晤讨随方便”,把讀書作為人生頭等大事,父親臨終前就囑咐讓曾憲梓好好讀書。
▲ 年輕時的曾憲梓
曾憲梓成績也确實很好,可是心高氣傲的他在1950年代考大學時,隻填報了清華和北大,其他的學校沒瞧上,結果直接落榜。第二年重考,才考進了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1961年畢業後,分配了農科所,老婆孩子和老媽與他一起搬到了廣州,住在樓梯下面用木闆圍成的簡易屋裡。
他本來或許可以在廣州的農科所做一名勤懇的科員直到退休,然而造化弄人,一個消息改變了他此後的一生。
他遠在泰國做生意的大哥傳來消息,說原來父親臨死前曾留下2000銀元,還有兩間商鋪,都被叔父私吞了,要求曾憲梓趕快到泰國,和他一起與叔叔争奪父親的遺産。
當時中泰沒有建交通航,必須先到香港等幾個月,拿到簽證才到泰國,曾憲梓從此辭别了農科所的工作,到了香港,寄居在姑媽家,堂堂大學生,要給親戚看孩子為生,他有些羞愧。
幾個月後的1963年,他終于到了泰國,結果叔父集合了泰國的族中元老,聯合起來訓斥曾家兄弟,毫不承認自己侵吞了他父親的遺産。
這時的曾憲梓,做了個異于常人的決定,他對叔父說:父親的遺産我不要了,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你還是我叔父,我們還是一家人。
随後,曾憲梓一家六口人,全部寄居在大哥家。萬萬沒想到的是,一父所生的大哥,比叔父還狠,二人日久言語不和,哥嫂竟然在半夜趕曾憲梓一家出門。
沒有辦法,曾憲梓帶着老婆孩子,搬到了曼谷的貧民窟居住,同時還是做絲領帶為生,常常連吃飯都成問題。
就在最難之時,那個叔父突然冒了出來,要給他錢維持生活,曾憲梓堅決不要。
前番曾憲梓沒有和他撕破臉,不再追要遺産,叔父自覺心裡有愧,見給錢不要,就找曾憲梓幫他加工領帶,變相資助他的生活。
後來,一直不懂泰語的曾憲梓覺得實在無法在泰國立足,就帶着老母、妻兒回到了香港,又是那個叔父,資助了他一萬港币(當時是很大一筆錢),幫助他回港創業。甚至通過允許曾憲梓賒賬購買泰國絲的方式,又将3萬港币作為周轉資金,變相借給曾憲梓。
正是這個一度視為仇人、侵吞父親遺産的叔父,卻在最難的時刻三番五次幫了他,甚至成為了他一生的摯友,而那個信誓旦旦要與他一起讨回遺産的大哥,卻将他掃地出門,冷眼旁觀。
沒有大哥的電報,他就不會離開廣州去了泰國,若是沒有叔父的資助,他也無法又回到香港立足。若是真的繼承了泰國的兩間小百貨商鋪,或許就沒有後來的“香港領帶之王”。
萬事給人留餘地,有時就是給自己留機會。
聰明又憨厚的客家佬:
别人罵他,他還請人喝咖啡
在泰國轉了5年,1968年卻又帶着一家老小回到香港,依舊沒有片瓦遮身。然而此時的曾憲梓身上多了兩樣東西:叔父資助的一萬港币,還有他在泰國跟随大哥與叔父學會的泰國絲領帶制作工藝。
曾憲梓從不忘記所有幫過他的人,就像他之前過境香港時住在姑媽家,得了很大幫助,很是感激,所以當懷裡揣着叔父給的一萬港币還沒捂熱乎,就先掏出2000給了姑媽,當做感謝。
剩下的錢,他租了個房子,作為家庭作坊,由從泰國叔父那裡訂貨布料絲料,開始制作領帶來賣,一個中山大學的生物專業高材生,為了養家糊口,化身為小裁縫。
好在一家人特别團結,老婆也上陣一起幫忙,連老母親都幫着他熨領帶。
▲ 正在制作領帶的曾憲梓
那時,他仔細算過,一家人的房租、水電費、吃飯、孩子讀書等,總計每月要1000多港币,每天就是50港币,這是一家人在香港立足的最低生活成本。
當時,他賣一打12條領帶,利潤隻有10元,于是他暗暗給自己定計劃,每天必須賣掉5打60條領帶,才能賺夠50元,才夠全家一天的家用,賣不完這個數,絕不回家。
1968年的香港,烈日當頭,34歲的曾憲梓,說着一口客家味兒的蹩腳粵語,沿街叫賣自己制作的領帶,為了全家人每天50塊的生活保障奔波,賣一打利潤隻有十塊錢。
他根本舍不得進餐館吃飯,餓了啃幹糧,他最中意的美餐,就是鮮牛奶,因為便宜又營養。
可還有人嘲笑他,因為他說粵語帶有濃重的客家口音,當他站在街頭賣領帶的時候,人家就喊:“客家佬,話都沒說明白,還想當富翁咩?”
曾憲梓一笑而過,他事後說:我不偷、不搶、不騙,我自食其力,别人說什麼,我不在乎。
嘲笑者都還算好,曾憲梓有時候推門進西裝店去推銷領帶,結果被老闆直接給罵着轟出來了。
曾憲梓卻不生氣,第二天還去那家店,還買了杯咖啡,說:昨天我不識相,可能耽誤老闆你做生意了,我向你道歉,我為你買了杯咖啡,雖然不貴,是一份心意。
西裝店的老闆震驚了,他昨天明明把這個賣領帶的罵出去了,他今天居然又來,還向自己賠禮道歉,還給自己買咖啡。
老闆再也沒罵曾憲梓,而是和他認真聊了起來,日後每天曾憲梓賣領帶路過,都會進店和這老闆打招呼聊聊,日久天長,倆人居然成了朋友。
後來有一天,西裝店老闆對曾憲梓說:幹脆,你留下一批領帶,放在店裡,我幫你賣!
在充滿爾虞我詐、生存競争異常激烈的香港,曾憲梓的“化敵為友之法”,為他赢得了許多的人脈和幫忙,銷量也增加了。
有人罵他的領帶做工粗糙,他也不惱,虛心問人家到底是哪裡做工不好,好的是什麼樣。
有人說他的領帶設計不好,他還高興,謙虛地讨教客人都喜歡什麼樣的設計。
一來二去,他的領帶雖然出自家庭作坊,卻進步非常大。最終,他憑借着與百貨公司經理們的熱切聯絡,成功地讓自己的領帶進入了百貨公司的櫃台。
自此開始,曾憲梓一家才不愁吃飯的錢了。
從沿街叫賣時的一打領帶賺10元,曾憲梓正是用那一張張10塊錢,堆出了日後的“香港領帶之王——金利來”。
改名金利來、最先做廣告:
敢于站在時代的潮頭
雖然領帶進了百貨公司,全家不再愁吃飯錢,但曾憲梓并沒有就此放輕松。
因為他發現,香港本地産的領帶,很多一打才賣20塊,最貴隻能賣到一打40塊左右,但法國等歐美生産的,可以賣更貴。
有人說是因為港人消費崇洋媚外,曾憲梓一賭氣,花了全家一個月的飯錢,買了幾條歐美品牌領帶,回家拆開仔細研究,發現港貨與洋貨的價格差異,并非“崇洋媚外”四個字可以解釋。
他發現,歐美品牌的領帶,從設計審美,到布料選用,到剪裁工藝,都高出港貨許多,甚至他這個做了多年領帶的人,把一款歐美領帶拆開之後,居然縫不回去了。
于是,他開始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鑽研領帶,把歐美各款領帶都買回來大卸八塊,仔細研究,最終仿制出了自己的款式,并告訴百貨公司:我要賣60元一打。此後不斷提價,70、80、90,甚至108元。
▲ 曾憲梓教員工制作領帶
百貨公司經理以為他在做夢,港貨不可能賣得比洋貨還貴,結果幾周後,曾憲梓的領帶賣斷了貨。
他覺得,他的時代終于來了。
直到那時,他還是沿用叔父在泰國的領帶牌子——金獅。可金獅在某些方言裡發音聽起來不太好,不夠吉利,港人又最喜歡好彩頭,所以他把金獅的英文Goldlion,用中文來讀,就改名叫做“金利來”。
1970年,在港貨普遍還沒有自信的時候,曾憲梓卻做了個令人不解的舉動:登廣告。
他花了相當于全家2個月生活費的錢,3000港币,在報紙登了則廣告:向父親緻意,買金利來領帶。
那剛好是父親節前,廣告詞是曾憲梓自己寫的。
▲ 曾憲梓在接受采訪。圖/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一向節儉的曾憲梓,在廣告上花錢卻很大膽,不過這3000塊沒白花,訂單如雪片飛來,他的家庭作坊再也不夠了,本來隻有5個工人,現在要請35個。
廣告的甜頭,他還沒吃夠。1971年,中國乒乓外交火熱,香港人也愛看乒乓球比賽,中國隊回國,路經香港進行表演賽,電視轉播節目的制片人找到曾憲梓,找他投廣告,但這次不是3,000,而是30,000港币。
曾憲梓吓呆了,3萬足夠他買下租用的廠房了,他想做廣告也沒那麼多錢啊。後來兩人商定,3萬塊,分期付款,一次給3000。乒乓比賽電視播出,火遍全港,他的領帶也賣瘋了。
1974年,香港經濟大蕭條,股市市值跌了七成,百業衰敗,然而曾憲梓卻借此機會提高領帶質量,同時提高價格,成為為數不多的在“大蕭條”中存活下來,并成為高端品牌的港貨。
成功後的曾憲梓,像田家炳等許多客家英傑一樣,不忘回饋祖國和故鄉。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曾憲梓捐資支持國家教育、航天、體育、科技、醫療與社會公益事業,曆年捐資逾1400項次,累計金額超過12億港元。
▲ 曾憲梓父子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合影。曾憲梓以個人名義設立了三項基金: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和曾憲梓體育基金會,每項基金捐贈1億元。
“這就是我們客家人的特點”,曾憲梓說。
吃苦耐勞、重視教育、愛國愛鄉。
▲2008年,香港,行動不便的曾憲梓坐着輪椅完成了奧運火炬的傳遞,高呼“中國加油!”
2019年9月20日,85歲的曾憲梓在故鄉梅州去世,魂歸故裡。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古爾齊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