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家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儒家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4:45:02

儒家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儒家現實主義精神——儒家藝術精神的當代啟示(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儒家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儒家現實主義精神)1

儒家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儒家現實主義精神

——儒家藝術精神的當代啟示(三)

作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 李明泉

對人生的關注,對社會的關切,對生命的關懷,是儒家以積極的人生态度參與社會進程的真切反映。從“克己複禮為仁”的參與态勢,到“不平則鳴”的内心外化,現實主義始終是儒家藝術思想的精魂。

儒家現實主義精神從藝術鑒賞中發現其經世緻用的藝術功用,注重發掘、體味作品蘊含的現實意義。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林之名。”(《論語·陽貨》)這是對詩的作用的分析,也包含了對藝術的肯定。漢代的《毛詩序》論詩歌的作用時說:“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曹丕更看重藝術的力量,稱之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典論·論文》)。“詩教說”“政教中心說”成為中國藝術“文以載道”的傳統。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救濟人病,裨補時阙”的觀點,他雖吸取了《毛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思想,但更鮮明主張“美刺”,寫了不少“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的“諷谕詩”。“唯歌生民病”,但遭到統治者的切齒痛恨,連憲宗也說:“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緻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耐!”(《舊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以詩歌為武器,批評政治,反映現實,具有大無畏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和創作勇氣。

現實主義精神對近現代文壇産生了兩種影響。一方面是過分強調文藝的作用,如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将小說的社會政治作用擡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這種人為加重藝術的承載力,将藝術等同政治,搞微言大義、對号入座,使藝術本體受到了打擊和傷害。另一方面是無視藝術的道德教化作用,把娛樂性作為藝術的唯一性,疏遠生活疏遠群衆疏遠人心,沉醉心靈的自我回聲,把現實主義當作緊箍咒,以僞現代主義取而代之。兩種極端的現象表明中國藝術在理解和接受儒家理性精神時的搖擺和彷徨。現在是認真研究中國藝術作用“度”的問題的時候了。

唐代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是儒家現實主義精神最鮮明的體現。韓愈繼承了孟轲、董仲舒等人的儒學思想,極力宣揚儒學的道統原則,主張“文以貫道”,為現實服務。他在《送孟東野序》中寫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他認為,文藝作品發而為言辭,是因為作者心中郁結着不平,或處于不合理的社會地位,或遭遇不公平的生活境遇,或賢者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或社會的正義得不到伸張,這一切不平現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往往成為作家藝術家創作的原動力。他指出,文藝作品的創作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自身遭遇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從重要方面揭示了現實主義文藝産生的某種規律性。所謂時代不幸詩家幸,大痛苦大掙紮大磨難大悲歡往往孕育了偉大的作品。從楚國的屈原,漢代的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到唐代的陳子昂、元結、李白、杜甫都是善鳴不平者,他們以作品反映現實世界的種種矛盾與不平,表達對不公平的反抗與不滿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可見,“不平則鳴”實際上概括了文藝反映現實中的矛盾鬥争這一基本原則。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給韓愈以巨大影響。司馬遷看到一切掩蓋社會矛盾一味美化現實和歌功頌德的作品從來是不成功的。唯有“舒其憤”“舒其懑”,批判社會的黑暗,同非正義的勢力宣戰,作品才具有時代的曆史的價值。

儒家現實主義不僅強調批判性,同時注重真實性。一部《史記》盡管有曆史的出入和剪裁的失當,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漢書·司馬遷傳》),“實錄直書”“放言無憚”,皆表現出大無畏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司馬遷的筆下不是“山呼萬歲”,而是披露事實,既寫君王的雄才大略,稱道“漢興五世,隆在建元”,也揭露其貪圖長生不死的腐朽生活和殘暴專制,最終引得武帝大怒,“削而投之”。

東漢王充雖不是正統儒家,但接受了衆多儒家思想。在“真”的問題上,他因受到君子“不妄言”,“修辭立其誠”(《周易·乾卦·文言》)的影響,緻力于探讨美與真的關系。他的《論衡》主旨在“疾虛妄”,反對“言事增其實”的文風,主張以“真美”戰勝“虛妄”,認為文藝不能描寫生活中看不到的、不存在的東西,隻能描寫實有的東西。他把描寫“仙人之形”“蟬蛾之類”的繪畫稱之為“虛圖”,甚至指責《詩經》的誇張手法為虛妄,這就未免太過。但他對真實的認真追求态度,對校正浮誇虛幻的文風是有針對性的。尤其在當今人文精神普遍感染“浮躁”情緒,不能靜心研讀、艱苦采訪、深入生活底蘊的情況下,以“真美”和“疾虛妄”為旗幟,也許能激發創作出一批現實主義力作。

推動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産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一切有追求、有本領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不斷發掘更多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現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創造,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李明泉)

【系列評論鍊接】

儒家民本主義精神——儒家藝術精神的當代啟示(一)

儒家人道主義精神——儒家藝術精神的當代啟示(二)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