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也是出自論語的一句名言,出自《論語·衛靈公》第27章原文為:,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什麼是小不忍則亂大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不忍,則亂大謀”也是出自論語的一句名言,出自《論語·衛靈公》第27章。原文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釋義:“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随着不斷的學習,我發覺自己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總是在犯“斷章取義”和“自以為是”的錯誤。現在我在寫心得感悟前,會抱着謙恭的态度:第一會在第一時間在網上查一查文章的出處;第二會參閱相關書籍;第三會反複收聽APP上相關内容的解讀。這樣多維度、多視角地了解和體悟,直到自己明白了才開始動筆。
“斷章取義”的表現形式:隻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不知道還有前半句——“巧言令色”,更不知道要把這句話放在前後文去理解。
“自以為是”:認為“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意思就是:一個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壞了大事。譬如韓信如果面對胯下之辱,采取“小不忍”,那就不會有“多多益善”、“衣錦還鄉”的韓大将軍。
其實“小不忍,則亂大謀。”還有一層意思,做事要有忍勁,有決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要有決斷,要能忍他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就他人所不能成之事業。當斷則斷、當行則行。姑息養奸,是“小不忍”;君子不成人之惡,也是“小不忍”。
所以在學習上,我們要抱有坦誠的學習态度,聽從孔夫子的教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孔子在這裡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小不忍”呢?因為花言巧語往往是投其所好,讓聽者感到非常動聽悅耳,在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都不知道。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所以巧言就會敗壞人之仁愛之德。偏聽則暗,就做不到心明眼亮,不會看清“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反而被人牽着鼻子走,一點就着,自然是“小不忍”,那肯定會“亂大謀”。
相反當我們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老子也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好聽的言語不一定可信,可信的語言不一定動聽。顧全大局,忍辱負重,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成大者必備的心靈品質。
“大謀”可以理解為“成大器”,“大器者”就要有博大的胸懷,高遠的志向,高遠的格局與境界。
我們經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并不是要我們一味忍讓,沒有原則的忍受,這樣反而會适得其反。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小不忍則亂大謀!敏于行而讷于言!當忍則忍、當行則行、當生則生、當止則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