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為事業單位最出名的一個崗位,“鐵飯碗”中的一“碗”,向來飽受各路學生的關注。而随着教育改革和體制改革的進行,教師行業進來可謂是有些“多事之秋”的意思了。
從提高教室行業從業門檻,到嚴抓在職教師的教學素質,教師們受到了不小的驚吓,但最近的變動也不全都是“灰色”的,也有“教師整體漲薪”之類的舉措正在試驗落實中。
而在“教師的薪資不得低于當地公務員”等政策下發之後,教師團隊也受到了鼓舞,也對教育部的下一步行動路線給出了建議,呼聲最高的自然指向一處——評職稱。
教師為什麼争先恐後評職稱?教師們将矛頭率先指向職稱一定是有實際原因的,除卻趨待改進的現實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教師們比較看重職級的變動,畢竟如果評上了職稱,對教師而言是大好事。
首先,評更高一級職稱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夠增加教師的收入,有關部門會按月發放職級教師的額外補貼,這能夠增加教師的總收入,改善教師的生活質量。
畢竟教師也是普通人,家裡也是有家人,甚至可能也有培養自己家學生的任務,所以也不能光要求教師“為愛發電”,教師們為了能夠有更多的積蓄,當然會選擇争搶職稱晉升的名額。
其次,職稱升級也會對教師的上升空間有所影響,畢竟一線教師太苦太累了,在經曆數十年一線教學之後,教師們想要退到稍微偏管理的崗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像教學組長、年級主任、副校長、甚至校長等偏行政的職位,教師如果有能力,也是可以申請名額向上晉升的,但這些都需要申請教師有附和資格的職稱。
最後,職稱的晉升說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工作态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是一種工作成就感,也是教師很期盼能夠得到的,也會讓教師更有熱情繼續工作。
按如上三點看來,教師若能成功完成職稱上的晉升,就會有諸多好處。然,衆所周知,作為體制内的行業,教師評職稱的難度,絲毫不亞于公務員評職級。
而如今,觀望許久有關部門也終于着手對教師的職稱評定下刀了。根據已修訂草案《教育法》的新規定,初、中級教師的職稱評定,将擺脫崗位比例的限制。
同時,規定明确:教師的教齡将直接決定初、中級教師是否擁有進行職稱晉升的資格。這樣不僅免去了很多優秀教師,受名額限制一直無法晉升的窘迫。
同時直接按教齡來決定資格的方式也比較簡單粗暴,很符合最近教育部工作的風格,實際上也确實會減少教師們做冗餘準備工作的時間,省事不少。
而對于副高級以上教師,會對這些教師的平時表現進行考核,還是按照設置比例的方式,通過評審競争來獲得晉升的名額。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這一項規定還隻是草案,沒有正式确定和落實,但對于教師們,這顯然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自然也會在一段時間内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
畢竟就像最近紛紛得到落實的各項改革一樣,隻要職級評定這一部分被盯上了,那麼接下來的實行也就不遠了,相信職級評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會一一得到重視和解決。
對于新規定,教師看法不一對于這次草案中對于初、高級教師通過達到規定教齡而直接晉升的規定,很多年輕教師表示并不認同。他們的觀點是:按教齡直接決定教師是否能夠晉升職稱,有失公平。
他們的理由是:教師的職稱晉升應該和知識能力挂鈎,而不是教齡,不然“更有能力”的年輕教師會很晚才能評上職稱,這是對年輕人才的耽誤。
他們建議:職稱評定應該采取考試這種“公平”、“公正”的方式。然而這種想法理由是否充分,建議是否可行呢?
當然是否定的。一位老教師就提出了他的難處,年輕人掌握的知識确實更多,在某些方面,老教師的确不如年輕教師們,但這也是事出有因,畢竟時代不同,整體受教育水平也不同。
而成為了教師,就是已經進入了工作中,不是學生,看重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對于行業的認知和經驗,而不是僅僅知識水平定成敗,畢竟現實中,“高分低能”的年寝學生也不在少數。
長于考試的未必就長于教學,而教師這個行業,擁有多少知識隻是基本門檻,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一顆善良的心,有沒有教學理想,有沒有教學熱情以及教學經驗。
因此某一些年輕教師們如今應該做的,不是因為自己知識水平高而居高自傲,而是應該更加努力的向老教師們探讨經驗,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教齡晉升的方式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