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雨
暑假某一日,百無聊賴,一好友突然造訪。聊至興濃處,提議周邊自駕遊,遂乘興驅車百公裡外清河縣,尋訪梁山好漢——打虎英雄武松故裡,不成想,卻聽到一樁有關武大郎的故事
『清河縣』
清河縣地處河北省中南部,隸屬邢台市,面積502平方公裡,特色經濟為羊絨制品,被譽為"中國羊絨之都"。
曆史上,漢高帝置郡,後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後轄清河、棗強、故城,南宮、臨西、威縣各一部分,及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東漢又改為國,移治甘陵(今河北臨西縣)。晉以後轄境縮小。劉宋永初元年(420年)至劉宋泰始四年(469年)置清河郡,原屬青州,宋元嘉年間僑置冀州。泰始四年(469年),宋失青、冀,處于宋魏邊界的清河郡為北魏據,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
『武大郎墓』
武大郎的故鄉在清河縣武家那村。1992年冬,武氏族人挖掘武大郎墓,從其骸骨斷定武大郎實際身高七尺,經科學推算,按現代人标準,武大郎身高起碼在一米八以上,與《水浒傳》中“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描寫可謂差之千裡,不僅令人錯愕。
再看看武大郎墓碑是怎麼寫的:“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殁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曆滄桑,名節無端诋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民間故事』
這清河縣的武大郎不僅确有其人,而且還做過陽谷縣的縣令,是位清正廉潔、百姓擁戴的好官。隻是故事發生在明代,而非北宋。
一位當地老者告訴我們:武大郎,姓武名植,字田嶺,乳名叫大朗。父母早亡,自幼家貧,是清河縣一位讀書為官的賢達之人。
武植金榜題名,中了進士,當上縣令,任職陽谷縣。在任期間,興利除弊,清正廉明。 晚年榮歸故裡,安度晚年。
武大郎夫人潘金蓮,出身名門,還是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早在武大郎未中進士前,潘金蓮就不顧家人反對,多方接濟武大郎。武大郎金榜題名後,這段良緣才修成正果。
武大郎年少時,身孤家貧,也曾受到過同窗好友黃堂的接濟。後來,黃堂家的房子失火被燒,便去投靠當了陽谷縣令的武大郎。
武大郎是位勤政愛民的好官,天天忙于公務,無暇顧及黃堂。
黃堂在武大郎家住了許多日子,武大郎既不抽空相陪,也不提資助之事。黃堂感到遭受冷落,歎息世态炎涼,不免意懷不滿,心生怨恨,一氣之下不辭而别。
一路上,黃堂越想越生氣,就有了造謠生事,報複武大郎的念頭。他不停編排武大郎夫婦諸多不是,四處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蓮在陽谷縣的所謂“醜事”,每到一個村莊,就在樹木或牆壁上張貼“小字報”,诋毀武大郎夫婦聲譽。 而當事人武大郎和潘金蓮卻還蒙在鼓裡。
待黃堂回到家中,卻發現家裡已蓋起新房。妻子告訴他,這是武植派人修建的,黃堂一時目瞪口呆,懊悔不已,但影響已無可挽回……
『千古奇冤』
黃堂散布的謠言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被寫書人施耐庵聽到了,信以為真,并寫進了《水浒傳》。
由于《水浒傳》影響力太大了,幾百年來,國中百姓觀念根深蒂固,都認定武大郎就是“三寸丁谷樹皮”的模樣,要想翻身改變,任你武家如何解釋,都無濟于事。此事還演繹出“武潘兩家永不結親”的曆史謠傳。
這事件,雖然施耐庵後人寫詩道歉,但也于事無補。近代,武氏後人挖掘其墓,尋求實證,又修建祠堂,修繕墓地,發文辟謠,以證視聽,但收效甚微。
就這樣,武大郎由儀表堂堂的七尺男兒被編排成身材短小、相貌醜陋的殘疾侏儒,冠以"三寸丁古樹皮"的卑賤惡名,由一位愛民如子、頗有政績的縣令被編造成走街串巷、沿街叫賣炊餅的小商小販;而大家閨秀潘金蓮,由知書達禮、品德賢淑的縣令夫人被污穢成放浪成性、毒殺親夫的惡女人,被世人唾棄、辱罵。
惱人的是那黃堂,小肚雞腸,不明事理,無事生非,攜私報怨,惡語中傷,污人賢名,實是無德荒唐之人。
即使明了事實真相的人十分同情武大郎夫婦,并為其叫屈喊冤,但又能如何?世上又有幾人能相信此事,辨别真僞呢?
看來這樁千古奇冤的案子真的無法昭雪了!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