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滿族,1989年入伍,2010年退伍。曾經有老兵的身份,現在以新兵的姿态投入到#今日頭條#中來,與在美文、情感寫作方面有共同愛好的友友,交流心得,願望是帶着一支筆周遊世界。
“鍋出溜”也叫牛舌餅是滿族的傳統美食。其做法是要研制水面,其中要把玉米碴子用水泡至發酵,撈出兌對三分之一的煮熟的玉米碴子飯,上磨磨成水面,然後再進行發酵,用柴火的大鍋烙制,因面是浠的會順熱鍋向鍋内流淌,型似舌頭,故此稱之為牛舌餅(鍋出溜)。
“鍋出溜”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傳統美食,也是滿族餐飲文化中的一道主食,有着幾百年的曆史。
傳說早在金國與南宋争戰期間,金兀珠被嶽家軍追得隻身一人逃到今鐵嶺調兵山一帶,昏倒在一個小村子裡。待他醒來後,發現自己已躺在一家農舍裡了。樸實的農家夫妻見他蘇醒,就給他拿來了吃的,又累又餓的金兀珠越吃越精神,居然一個人吃了好多。
後來,金兀珠念念不忘“那一餐”,便命令軍廚到調兵山的那個小村學會了做法,也就是“鍋出溜”的做法。
“鍋出溜”由金兀珠命名,意思是順事而為、順順溜溜的意思。
“鍋出溜’是一種外形和作法類似于煎餅的食品,主料為精選玉米,配以少量小米、小麥等。制作過程非常講究,先将食材在石磨上磨成細面,再把磨好的面粉放在大瓦盆裡,兌好水攪拌成糊狀,經過自然發酵後才能食用。
一口鑄鐵農家大鍋,燒熱刷熟食油或豬皮蹭鍋使之潤滑;再用一隻長把木勺,舀起攪勻後的面糊順着鍋沿往下倒,關鍵要掌握好火候。通過鍋底下柴火的加熱,一會兒即烙成一張鍋出溜。
鍋出溜很有特點,一半薄一半厚,軟硬兼顧;一邊勁道香酥,一邊韌軟香甜,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百姓生活的最愛。
做法:1.玉米面倒入盆中加水攪拌均勻“泡”2—4天,讓其充分發酵,每天應視發酵程度進行多次攪拌;
2.逼出泡過玉米面的水,加适量的發酵粉、加溫涼稠稀飯(加玉米面三分之一,最好是沒有“魂”幹一些的),再加入适量的面粉(約為半小碗)攪拌均勻,進行再次發酵,約為1到2天時間,也應當經常攪拌;
3.将發好的面中加入适量的小蘇打和白糖,要是還有些浠的話再加适量的玉米面(幹浠程度:用勺盛可以倒出為宜),充分攪拌均勻待用;
4.用一平底鍋(炒鍋)加入食用油燒熱,即可烙制牛舌餅(鍋出溜)。
特點:色澤金黃不失粗糧的健康成分,口感酸甜松軟,味道獨特,老少皆宜。
烙好的‘鍋出溜’呈金黃色,上面露出的部分柔軟,貼鍋的一面酥脆,吃起來香噴噴的口感極好,是關東百姓們經常食用的一道美味快餐,滿族農家同漢族一樣,往往在農忙的時候,為了節省時間快速吃上飯,就常以‘鍋出溜’來充饑,簡單、快捷又方便。大凡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村人,由于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物質條件的匮乏,幾乎都與粗制面食‘鍋出溜’有着不解之緣。
1989年當兵離家後,再也沒有吃過“鍋出溜”了。每當想到“鍋出溜”,就會不自覺地想起母親,是母親在那艱苦的歲月裡特地為兒女奉獻的一道佳肴,是人世間最美、最養人的東西。她一生雖沒有什麼高超的烹饪技藝,卻用最簡單而又平常的美食,溫暖着我們每個兒女的心。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