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28 13:38:59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1

資料來源:物聯網智庫等

作者:Alex

物聯網智庫 整理發布

導讀

英特爾今天(9月9日)宣布,他們聯手博通完成了Wi-Fi 7自誕生以來的新裡程碑——首次實現跨供應商Wi-Fi 7演示,預示着新的無線時代已經到來。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2

長江後浪推前浪,Wi-Fi 7時代已到來。

英特爾今天(9月9日)宣布,他們聯手博通完成了Wi-Fi 7自誕生以來的新裡程碑——首次實現跨供應商Wi-Fi 7演示,預示着新的無線時代已經到來。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3

據介紹,本次跨供應商Wi-Fi 7演示速度超過了5Gbps。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此前的實驗是基于手機完成的,英特爾此次展示的Wi-Fi 7演示是基于酷睿筆記本電腦實現的,其Wi-Fi 7解決方案連接到了博通的Wi-Fi 7接入點。

博通無線連接部門副總裁 Vijay Nagarajan 表示:“今天的裡程碑傳遞了一個明确的信息:生态系統已經準備好了,Wi-Fi 7帶來的非凡容量和驚人速度,将進一步擴展千兆寬帶。”

未來已來,Wi-Fi7大勢所趨

說到Wi-Fi相信沒有人會陌生,但在預熱階段或者說炒作階段就如此高調的,恐怕沒有任何一代Wi-Fi技術敢拿來和Wi-Fi 7相比。更有意思的是,雖然2019年才正式登場的Wi-Fi 6仍處于商業化應用的起步階段,但各大供應商在Wi-Fi 7的商業發展上明顯已經沒有更多的耐心了。

事實上,此次英特爾和博通的合作也并不是有關Wi-Fi 7具體項目和實驗在外界的頭一次露面。早在去年,聯發科就曾透露會在2022年帶來下一代無線傳輸技術Wi-Fi 7,今年5月,聯發科宣布推出兩款新的Filogic芯片,率先實現對Wi-Fi 7的支持,也是順利完成了口頭承諾。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4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聯發科兩款全新的Filogic芯片分别為Filogic 880和Filogic 380。其中,Filogic 880是一款6nm SoC,提供了一個“将Wi-Fi 7與強大的AP和NPU相結合,以支持最大的Wi-Fi、以太網和數據包處理性能”的綜合平台。Filogic 880能夠支持五頻4x4 MIMO技術 (Multi-input Multi-output 多輸入多輸出技術),最高速率可達36Gbps。

Filogic 380同樣是一款6nm SoC,支持雙并發2x2。不過Filogic 380在用途上與Filogic 880有着明顯的不同,後者是為運營商、零售和企業市場提供的行業最佳路由器和網關解決方案,前者則是面向各種的消費電子産品所使用的芯片。

無獨有偶,聯發科注定不會是Wi-Fi 7賽道上唯一的奔跑者。今年2月,另一家來自大洋彼岸的老對手高通公司,也在其官網中介紹了Wi-Fi 7技術,并在MWC 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推出了全球首個且速度最快的Wi-Fi 7商用解決方案FastConnect 7800。正如高通對這款産品的定義,它能達到“産品如其名”的5.8Gbps的峰值速度。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5

今年5月,高通又正式發布了商用Wi-Fi 7專業網絡解決方案,也是高通Networking Pro系列專業物聯網平台的第三代産品,包含四款産品分别是620、820、1220和1620。第三代高通專業聯網平台有效帶寬高達320MHz,系統最大物理層速率高達33Gbps,點對點連接速率超過10Gbps,單個信道的無線物理層速率也提升至11.5Gbps,且單信道的用戶容量超過500。

該新平台還可以與高通已有的FastConnect 7800等Wi-Fi 7客戶端系統配合使用,通過對高頻多連接并發技術的支持,可充分利用高性能的5GHz/6GHz頻段,實現最佳吞吐量和多連接時延表現。與此同時,該平台還能結合5G固定無線接入、10G-PON光纖等高性能網絡接入方式,面向未來的高清視頻會議、AR和VR以及高性能雲遊戲等場景,讓用戶感受到沉浸式的網聯體驗。

除了高通、聯發科之外,最近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而變得低調的海思,實際上在Wi-Fi 7的研發上也沒有怠慢,另外中興、新華三以及今天發布消息的英特爾和博通,統統押寶了Wi-Fi 7。随着越來越多的廠商入局,Wi-Fi 7的落地似乎也近在咫尺。那不禁有人要問,目前Wi-Fi 6在市場上還遠遠未達到完全普及的程度,但Wi-Fi 7勢頭如此猛烈,會很快将Wi-Fi 6淘汰嗎?

Wi-Fi6很快被淘汰?

答案是:不會,至少在未來數年間不會發生。

如果大家對本周那兩場最受關注的發布會還有印象的話,一定還記得,堪稱智能手機圈标杆的華為Mate 50系列和iPhone 14系列雖然在5G支持上略有不同,但卻都支持了Wi-Fi 6連接。另外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Wi-Fi 6終端出貨量已經達到20億,預計到2026年,Wi-Fi 6/6E終端出貨量可達130億,在智能手機中占比大于90%。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6

這也就意味着,Wi-Fi 6目前還處于快速增長階段,而且未來很長的數年内,都将保持增長。當然,構成這樣狀态的因素包括很多。

首先,Wi-Fi 7标準未定。2019年5月,IEEE 802.11be EHT工作組成立,802.11be(Wi-Fi 7)的開發工作同時啟動,整個協議标準按照兩個Release發布。其中,Release1在2021年發布第一版草案Draft1.0,預期在2022年底發布标準;Release2預計在2022年初啟動,并且直到2024年底才能完成标準發布。

其次,市場才剛剛開始。雖然市場上已經有Wi-Fi 7技術芯片和終端的出貨,比如新華三發布的家用路由器H3C Magic BE18000就搭載了高通的Wi-Fi 7解決方案,但整體的大規模量産還未形成。業内人士表示,Wi-Fi 7規模化量産至少要到2024年以後才能顯現,而取代Wi-Fi 6則要等到2025或2026年以後了。另外,高通資深副總裁暨連接、雲端與網絡部門總經理Rahul Patel曾對外透露,預計大多數的頂級Android手機将在2023年采用Wi-Fi 7;Wi-Fi 7在2023年至2024年的滲透率有望達10%。雖然市場樂觀,但與上述Wi-Fi 6數據做對比,便能立見高下。

再者,技術上Wi-Fi 6仍有餘力。目前Wi-Fi 6仍未完全普及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發揮Wi-Fi 6的功能,必須要有足夠的寬帶(運營商内部人士透露,發揮Wi-Fi 6真實“實力”,至少需要網速達到1000Mbps)、Wi-Fi 6無線路由器/無線交換機和WiFi6終端,三者缺一不可。根據工信部最新的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截至7月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為5.66億戶。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5.31億戶,占總用戶數的93.8%;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為6570萬戶,占總用戶數的11.6%。如此來看,後兩個因素随着智能手機、電腦、路由器的升将級逐漸得到解決,但在寬帶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最後,Wi-Fi 7在國内命運猶未可知。Wi-Fi 7的美好不僅體現在性能比Wi-Fi 6更加強大,同時也對萬物互聯和應用創新具有潛在驅動力。但是,Wi-Fi 7如何過無線電頻譜這一關,仍是其能否在國内順利商用的關鍵。從目前來看,我國尚未對6GHz給出明确的政策,但從公開資料來看,似乎更加傾向于将該頻段作為授權頻段,也就是僅供5G、6G移動通信使用。當前,我國5G發展全球領先優勢已建立,我國無線電管理部門也從頻率高效使用和長遠規劃的角度出發,一直緻力于為5G和未來6G技術尋求更多的IMT頻率資源。而這種方案顯然是Wi-Fi 7供應商所不希望出現的。

寫在最後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7

當然,Wi-Fi 7的發展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與Wi-Fi 6的關系也将會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畢竟Wi-Fi自問世以來,通過連接個人、家庭、企業、政府,為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驅動力。根據WiFi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WiFi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價值約為3.3萬億美元,到2025年,這一價值預計将增長至4.9萬億美元。另一方面,Wi-Fi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獲取的通信技術,尤其是在物聯網時代,更多的設備将通過Wi-Fi來實現連接,而Wi-Fi也将有效的分擔移動通信網絡中的大部分流量。

因此,Wi-Fi技術必将随之而不斷發展,持續進化。Wi-Fi 7日後終将代替Wi-Fi 6以滿足時代的需求,這是大勢所趨,也是産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資料:

1.《Wi-Fi 7很熱很美好!但中國有可能享受不了?》,物聯網智庫

2.《淘汰Wi-Fi 6 筆記本電腦網速起飛:Intel的Wi-Fi 7也來了》,快科技

3.《Wi-Fi7芯片開始出貨,高通、聯發科搶先占坑,何時商用 》,南方都市報

13年的筆記本電腦有5gwifi(裡程碑時刻Wi-Fi7上筆記本電腦了)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