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闆開市,掀起了又一波造富神話。
25支股票集體飄紅,平均漲幅高達140.95%,超過480億元的資金流入,有媒體報道稱17家實控人為自然人的企業家“一夜暴富”。
不過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據英國咨詢公司UHY International的報告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初創企業的數量每年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長,每天誕生的新公司多達4000家。然而這些初創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足1.6年,失敗率達到86.7%。
當創業淪為“一将功成萬骨枯”的資本競逐遊戲,恐怕不再是“寬容失敗”那麼簡單。那麼多标榜為“創業者”的年輕人湧向風口,憧憬自己是下一個被上帝青睐的對象,是否應該問一句:創業的初衷到底是什麼,而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創業者?
01 “我要做下一個馬雲”
十年前在美國費城的一場主題論壇上,某招聘網站創辦人這樣推介中國的創業氛圍:人人都想創業,夢想成為中國的下一個“阿裡巴巴”。
我想,這位創業者的初衷是為了渲染中國的創業浪潮,讓太平洋彼岸的投資者勇敢踏入中國的創業熱土。一語成谶,僅僅用了十年時間,中國市場上的投資機構早已遍地紮根,創業者卻出現了兩種典型的病态:
1、造富心态。
兩三年前,不少科技口的記者有着這樣的癖好: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找家咖啡館坐下,隻需要在不經意間透露自己“投資人”的身份,總能捕獲到過來聊項目的創業者,然後癱在椅子上享受着聽别人胡侃的過程。
這幫媒體人實在過于犀利,寥寥幾筆就刻畫了那些“最有夢想和野心”的年輕人:我的商業模式特牛逼,給我投筆錢,我就可能成為明天的馬雲、馬化騰。過幾個月再見到這些創業者,有些拿到錢的項目已經挂掉了,有些沒拿到錢,開始換個項目繼續創業。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年輕人在做這樣的事。
沒人知道下一個馬雲、馬化騰會不會出現,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一些創業者喊出這樣野心的時候,創業的初心就已經值得懷疑,所謂的創業不過是沖向财富殿堂的工具,這樣的創業會有什麼溫度可言。
2、羊群心态。
隻有在辦公室裡按部就班的小白領才有羊群心态,怎麼可以這樣嘲諷一個勇敢走出舒适區的創業者?事實偏偏就是如此。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雷軍提出“飛豬理論”時特意查了《孫子兵法》找到“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為自己順勢而為的思想背書。可同樣的話傳到其他創業者耳朵裡,已然變了味道。
2012年的移動互聯網,2013年的雲計算、大數據,2014年的VR、智能硬件,2015年的O2O,2016年的共享經濟,2017年的區塊鍊,2018年的電子煙……幾乎每一年都有創業的大風口,也伴随着數十個“元年”,總有一些創業者投身進去,借着風口攪起一波春水,為自己博一個功成名就的機會。
可是風在哪呢?戰國時的宋玉說“:“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在今天的創業者眼中,風就是造富的機會,然後向羊群一樣追着風口跑。
02資源的錯位與失衡
奔着富豪夢的創業者太多,資源難免會分配失衡。
不久前結束的SEEDAWARD 2019北美複選中,一家名叫Sana Health的初創公司脫穎而出。故事不可謂不勵志: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RichardHanbury在1992年因車禍緻殘,落下了纖維肌痛的病根,醫學上被形容為難纏的“公主病”,特征是長期的廣泛型肌肉酸痛,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郁、焦慮等精神症狀。
為了抑制疼痛,擺脫對阿片類藥物的依賴,RichardHanbury在五年前受到可穿戴概念的啟發,嘗試利用HRV傳感器觸發特定的聲音和視覺刺激,對大腦進行痛覺幹擾,用電子“止痛藥”來取代阿片類應用。五年的時間裡,SanaHealth先後在700多位志願者身上測試了14個原型,最終研發出了一款名為Sana的可穿戴眼罩。
即便是在矽谷這樣被視為創業者天堂的地方,類似SanaHealth這樣的初創企業并不被大多數人知曉,一是在商業前景上存在不确定性,比如“電子止痛藥”的概念尚未普及,市場教育成本不言而喻;二是很少有投資機構有這樣的耐心,用五到十年的時間換取不那麼誘人的回報,無疑是一個虧本的買賣。
在《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産品》一書中,享譽世界的産品管理專家MartyCagan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曆的深刻教訓:
上世紀80年代人工智能風靡一時,MartyCagan所在的團隊奉命開發一款低成本的通用工作站開發軟件。整個團隊辛勤工作了一年多,犧牲了上百個夜晚和周末,為惠普增添了不少專利,開發出了符合嚴格品質要求的産品,并把産品翻譯成多種語言,培訓了專業的銷售團隊。在産品發布後準備慶賀的時候,卻發現沒人購買這款産品,技術足以讓人耳目一新,媒體反饋也不錯,但人們并不需要它。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倘若惠普當年為一款失敗産品投入的資金和人力被轉接給SanaHealth,可能不需要五年才打磨出初代産品,即使沒有太多人買單,卻是那些被疼痛折磨者的福音。
但現實就是現實,MartyCagan的這本書被産品經理們視為圭臬,顯然沒有在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圈子裡暢銷。資源錯配的現象在投資圈屢見不鮮,諸如SanaHealth這樣的初創公司,并不是投資者眼中的标準答案。
03 “融資秘籍”裡的秘密
世界不隻有黑與白,可投資者們早已習慣了談論商業模式、談論盈利前景,讨論創業者對人性的洞察,以至于出現了版本多樣的“融資秘籍”。
比如在投資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威爾士開發銀行高管AlexLeigh,就有一套自己的見解,鑒于篇幅原因,這裡摘抄幾條優秀創業公司應該具備的素質:
1、幫客戶解決最強的痛苦。如果你能搭建一套商務解決方案,幫助客戶解決強烈的痛苦,就會有很大機會讓客戶将辛苦賺取的現金分你一部分。2、技術就緒指數達到7級或更高。如果項目缺少透明度,不知道産品是否真正能推向市場,TRL(技術就緒指數)評級低于7,股權投資者一般不願意投資。3、有吸引力的行業。不是所有行業都有同樣的吸引力,比如房地産很穩定,銷售周期很長,轉換率低;加密貨币雖然有上漲潛力,但投資者很難評估。4、清晰的退出戰略。對早期創業公司注資的投資者尤其如此,投資不太可能通過派息返還,最好還是出售公司,力求在5-7年的時間段内功成身退。藍湖資本合夥人殷明也公開表達過自己的投資策略,與AlexLeigh有所不同,殷明把賭注壓在了創業者身上,并總結出了防止創業者“先跳車”的三條鐵律:
第一,對價值有長遠的認知,看重和追求的是長期價值而不是短期投機;第二,開放,心胸寬廣,時刻知道要不斷地學習、進化,哪怕企業成功爬到了一定高度,仍然堅持帶領團隊瞄準更高的點;第三,有同理心的人。還有一類以雷軍為代表的投資者,熱衷于投資“朋友圈”,出現了拉卡拉、歡聚時代、UC等回報率高達百倍甚至千倍的精彩案例,其中的秘訣是什麼?号稱“個人愛好是天使投資”的雷軍很可能會告訴你:專投熟人。
不難理解投資者世界裡的天然法則:投資的前提是賺錢,要麼着眼于那些可能以小博大的黑馬或現金奶牛,要麼押寶所信賴的人,至少不會讓投資變成泡沫的人。
于是乎也出現了連續創業者的說法,兩三年就做一個項目然後轉手賣掉,再憑借資曆和資源拿更多的錢,創業成了一種職業。甚至衍生出了很多創業相關的産業,比如幫創業者進行投資培訓,開設創業培訓班“批量生産”符合标準的創業者。
對号入座的話,像RichardHanbury這樣的“創想者”,沒有投資人的朋友圈,沒有豐富的創業和從業經曆,哪怕遇到了心儀的投資人,也可能因為管理經驗、表達能力等被排除在潛在的投資名單外,盡管有着很好的出發點。
04 留些機會給創想者
也不排除有例外存在,曾經為Facebook提供50萬美元啟動資金的彼得·蒂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有價值的創業公司是發現沒人認可的秘密而建立起來的。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彼得·蒂爾還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現在人人都在談“趨勢”,但人們聽到的每一個趨勢可能都是被過度看重了。如果你要創業,最好逆向思考——離那些時髦詞語越遠越好。
沃頓商學院的教授AdamGrant有着類似的看法:你正在排隊等的士,然後看到經過的那些車統統都是空的。這種情況你見過上千次了,直到最後你才想到“為什麼我不能坐上去呢?”于是Uber就誕生了。
事實上,彼得·蒂爾和AdamGrant都不是典型的投資者,跳出了盲目追求快速回報的“泥沼”,也就找到了更為原始的投資視角:創業者要找到自己的與衆不同之處,找到别人還沒有發現甚至沒有想到過的一些領域進行創業。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還有必要為二位的觀點補充一條:創業者還需要思考,自己要做的事對社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而非局限在賺錢上。
當然,沒有理由指責大多數投資人的出發點,畢竟沒人希望自己投入的資金打水漂,追求回報率是所有合格投資者的天職。
又或許應該對林林總總的創業者劃分成兩個陣營: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創業者”,有着出色的管理技巧、演講能力和人格魅力,哪怕是在擁擠的賽道裡,也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出者;一類是像SanaHealth這種有着大膽想法的“創想者”,有着各種奇思妙想的腦洞,可能在某個偶然的時間點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創業的路徑:
創業者往往是先有了創業的想法,然後去尋找創業的出發點,篩選時下的熱點和風口,煞有介事地進行一番頭腦風暴,找到一個看起來有前景的切入口,再憑借人脈、口才或運氣從風投手裡拿到第一筆投資;
創想者多半是先發現了一些痛點,不帶功利性地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去尋找解決方案,在克服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後,看到了作為一個項目落地的可能性,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兩年,也可能有五到十年的光景,最後才是資本市場對其價值認可的自然回報。
然而當創業潮逐漸變了味道,原本屬于“創想者”的機會和話語權被稀釋,還需要回到創業的原點重新思考:當真隻是為了成就一個又一個億萬富翁,還是利用“創業”的引擎驅動生活和社會的進步。
我們呼喚更多像SEEDAWARD這樣的比賽,為“創想者”提供表達的舞台,與評審席上的大咖們平等對話,鼓勵那些天才式創意的落地。也希望整個社會的投資體系進一步優化,為真正的“創想者”開一盞綠燈,盡可能多的讓那些發掘于生活中的想法被發現、被關注、被驗證,人類的進步取決于像伽利略這樣的人。
一如全球“技術領域”投資之王維諾德·科斯拉的主張:“每一個痛點都是一個機會。”回頭再來思索這句話的要義,應該被注意的除了機會,還有痛點。
作者 | Alter 公衆号 | Alter聊IT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号imhefei
钛媒體2018十大作者
品途商業評論2018十佳專欄作者
百家号千分好文出彩創作者
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年度作者
入駐虎嗅、創業邦、界面等50餘家科技媒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