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号玄真子。安徽省祁門縣人,祖籍浙江金華。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獻計于唐肅宗,大敗安祿山,官至左金吾衛大将軍。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無常,遂辭官歸隐,浪迹江湖,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42歲那年,張志和應時任湖州刺史顔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顔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顔真卿等東遊平望驿時,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今天複習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飛,
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的大意是:浙江湖州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翺翔,或高或低,盤旋上下,飛來飛去。時值桃花汛期,江水在不停地流淌,上面漂浮着鮮豔而飽滿的桃花,肥美的鳜魚伴着桃花歡快地暢遊。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竹制鬥笠,披着綠色的蓑衣。他迎着斜風細雨,悠然自得,依然故我地垂釣。他沉迷于眼前美麗的春景,就算下了雨,都不回家。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唐代宗大曆七年,顔真卿時任湖州刺史,受其邀請,張志和駕舟前往拜訪。二人一同出遊,恰好趕上暮春季節,春光尚好,白鹭翻飛,桃花流水,鳜魚肥美,兩人都是非常有才華的文人墨客,面對大好春光,不禁興緻盎然,即興唱和。這首詞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飛,有鳜魚逐流水,有明麗秀朗的山光水色,有怡然自得的漁翁形象,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畫卷,簡直就是人間仙境,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既體現了張志和獨具匠心的藝術創造力,也反映了他高遠、淡泊、超脫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無疑問,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詞壇絕響。
據資料介紹,我們今天提到的這個詞牌名——《漁歌子》,最早就出自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是首創。曆史上作此調者甚衆,除歐陽炯、李煜等,連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有《漁父詞》十八首。隻是在衆多《漁歌子》中,以張志和的《漁歌子》最為著名,連蘇東坡和黃庭堅也紛紛效仿,但與該詞相比,都差了些韻味,失了些顔色。
曆史上,尤其是古代史,每個文人心中,都坐着一個釣一竿風月的漁父,都有在煙波浩渺之中泛舟的夢想。古代文人,從來就存在着兩面性,做兩手打算。始終秉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得意之時希望居廟堂之高,失意之時則向往江湖之遠。做自由快樂的漁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種理想。
2021年4月17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