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天和你聊點心理學
作者丨妙黛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你看我肚皮上的傷”
聽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猴子在摘果子的過程中,劃傷了肚皮。
傷口本應該慢慢地痊愈,結痂,恢複。
可是,小猴子每當遇到一個朋友,都會給它們揭開傷口看一眼,并且重新講述一下自己摘果子的過程中,被劃傷的過程。
朋友都表示同情,也會告訴它不同的傷口治療方法。
小猴子聽了他們的方法後,依然會繼續給不同的朋友展示傷口。
過了一段時間,因為傷口感染小猴子去世了。
小時候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感悟到的道理是要壓抑自己的痛苦,不要随便提起。
長大後再細細品味這個故事,發現壓抑并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甚至我們都是那個喜歡揭開傷疤的小猴子。
且不說象征意義上的揭傷疤,就說我們身體上的傷疤,有多少人喜歡反複揭開?
我們的身體經過流血,結痂之後,看着醜陋的傷疤,我們總會忍不住撕開它。即使有時候會疼,有時候鮮血淋漓,可還是忍不住。
一遍遍地揭開身體的傷疤,除了生理上的些許瘙癢以外,還有一些心理上的意義。
傷疤在潛意識裡,我們會認為那是身體的醜陋與瑕疵,它不應該屬于我們的身體。
于是,為了追求完美,為了改變現狀,為了回到過去,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撕掉那個醜陋的血痂。
也許我們主觀意識并不想讓自己流血受傷,可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意識中,我們是渴望消滅它,渴望讓一切回歸美好的。
為了追求讓身體重回完美,即使會流血疼痛,還是會去自揭傷疤。
不隻是身體上,我們面對自己受傷的過去時,我們在面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時,也是會反複地言說,反複陷入過去的模式。
祥林嫂的重複,在訴說着什麼
魯迅的文章《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深入人心。
每當見到人,祥林嫂都會絮絮叨叨地說:
我真傻,我隻知道下雪時候野獸沒食吃會來村裡,竟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阿毛很聽我的話,我叫他坐在門檻上剝豆子。
等我再出去看時,隻見豆子撒得一地。再找到他時,五髒六腑已經被狼吃空了,手裡還緊緊攥着那隻小籃呢……
我們常常把祥林嫂形容成一個絮絮叨叨,傳播負面情緒,咬住自己過往不放手的婦女。
再次讀《祝福》發現祥林嫂不是這樣一個人。
她是一個烈性女子,被婆婆賣到第二任夫家的時候,她比所有的女孩反應都激烈,嚎叫到嗓子都啞了,拜天地的時候三個男人都按不住。
實在反抗不過,她依然努力生活。生下孩子,把小家庭弄得熱氣騰騰。
再後來,丈夫死了她還是沒有低頭,帶着兒子好好生活。
即使兒子死了之後,她也沒有自暴自棄,回到老主家打工。
真正讓她變成“祥林嫂”的,是因為主家嫌棄她“不吉利”,不讓她碰祭祀的事情。她本來力氣大,幹活爽利,是祭祀的時候幹活的主力。
可慢慢的,她不再有價值。她的眼睛裡沒有了光,開始逢人就說自己的痛苦,說阿毛被狼叼走的悲劇。
在被命運狠狠折磨的時候,她并沒有屈服。可是,她卻在發現自己“沒用”之後,開始反刍自己的傷疤與痛苦。
一個人面對痛苦時,無法接受的未必是事情本身,而是那種喪失感。他們不知道喪失的是什麼,隻感覺自己失去了掌控感。
就像祥林嫂,她被迫嫁人後還有短暫的自由,丈夫死後還有兒子,兒子死後還有自我。
當她自我的價值也被剝奪後,她生命裡再也沒有掌控感。于是,她開始重複過去。
在一遍遍言說過去的過程中,我們不在乎自己是痛苦還是快樂。
我們在尋找的,是通過重複過去,完成一種虛假的掌控感——如果那時候我沒有那麼做,事情就不會這樣。
我們期待事情再次發生時,自己能夠有力量改變結果。
一遍遍地揭開痛苦的過往,就是在渴望改變過去,渴望重新找到過去的掌控感。
強迫性重複,是一種自我治愈
弗洛伊德曾說過:如果沒有能夠消化好創傷,那些被壓抑了下去的東西注定會變成當下的經曆被重複出來。
《武林外傳》中佟湘玉每次遇到問題,都會說一段話:
我當初就不該嫁到這裡,如果我們沒有嫁到這裡,我的夫君就不會死。
如果我的夫君不會死,我就不會淪落在這麼個傷心的地方……
她生活的困境也許來源于方方面面,可是每次她無法面對的時候,都會歸結于那些沒有被消化的創傷。
消化創傷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的地方在于我們似乎除了壓抑和重複就沒有别的方法,可是這兩種方式都不會讓創傷消失掉。
我們往往選擇的處理方式,是進行一次重複,然後否定自己,然後怨恨别人,然後假設如果沒有發生,然後放下幻想,然後再次遇到困境再次重複。
佟湘玉的話中,她說如果她沒有嫁過來,夫君就不會死。證明她已經開始自我歸因,開始否定自己。
她覺得如果夫君不會死,自己就不會這麼不幸,那是對别人的怨恨,以及對改變結局的幻想和對控制力的渴望。
一次次地重複中,我們一邊自欺欺人,告訴自己和别人事情的責任在于别人,一邊在重複中,期待同樣的經曆,自己可以改變結局。
但是結果,卻事與願違。
重複的事情中,我們很難改變任何事情。
就像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由于童年時期父親對她的忽視和否定,讓她在戀愛中頻繁遇到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那些男人有的打他,有的利用她,有的離開她,下一次,她還是會遇到一個這樣的男人。
在潛意識裡,她希望再次遇到像父親一樣的男人時,她可以變得乖巧,變得懂事,她可以付出更多的愛。這樣,她就能夠被愛了。
這是我們面對創傷的本能反應,通過“掌控”過去從而改變過去的人和結果。
那些沒有被修複的創傷,都像我們身體上結的痂,被反複撕開,最後變成更大的傷。
我們身體有自己修複能力,傷痕也許會慢慢愈合。可心理的傷,沒有被妥善修複,很難自己變好。
有的重複會變好,有的重複不會
我們說在不斷咀嚼痛苦的過程中,人是不會自愈的。
那麼這裡又有一個現象,就是有的人在反複訴說的過程中,他似乎就“忘了”,從而被治愈。
他真的是“忘了”嗎?
其實不是的,而是他在某一次重複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結果。
電影《心靈捕手》中,威爾由于童年被不同的家庭反複抛棄,還遭受了一些暴力。
長大後他面對不同的關系,不同的人都是同一種模式。他不與人深交,每當關系到了深處的時候,他因為害怕抛棄而主動離開。
在戀愛中,他也會講述完自己的過去之後,然後“逼迫”女孩離開他。
終于在一次心理治療的時候,咨詢師抱着他說:那不是你的錯,過去被傷害,不是你的錯。
他開始被治愈,他走出了過去的重複。
因為在這次的重複中,他改變了結果,這位咨詢師沒有離開他,他被治愈了。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在重複自己的痛苦之後慢慢就“忘了”,而有的人繼續在那個死循環中遊走。
同時,這也是心理咨詢的意義。
在重新揭開你過去的傷疤時,咨詢師不會離開你,他會給你足夠的接納和愛,在這個過程中,你得到治愈和愛。
我們每個人,改變自己對過去的重複,改變自己情緒的反刍,也隻有這種方式。
那就是——在一次循環中,改變結果。
那個結果可以是别人給予的治愈,也可以是自己意識到問題之後的改變。
可能是遇到了一位好的咨詢師,可能是遇到了一個好的人,他們讓你不再感受到恐懼與焦慮。
如果那位劃傷肚皮的小猴子,有人對它說“我知道你受傷了,但那不是你的錯,你值得更好的自己”,也是它的傷口就會痊愈。
如果祥林嫂遇到的主家,不嫌棄她不吉利,給她更多對生活的掌控感,給她更多的價值感,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沒有人想成為祥林嫂,她們隻不過沒有被好好愛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