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2022年,從年初起,就陸續有很多公司裁員的消息傳出。
6月3日,特斯拉CEO馬斯克也發了一封郵件說,特斯拉将裁減大約10%的工作崗位,而且,要暫停全球招聘。
特斯拉全球員工接近10萬人,這也就意味着,這次裁員可能影響着近萬名員工。
确實,今年很多公司在人員上有大的變動,也在進行人員縮減。
一有大裁員的消息,總是人心惶惶。大家不知道為什麼裁員。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裁員的真相。
末位人員淘汰制
這些公司,到底是真的在裁員,還是屬于每年正常的人員淘汰替換呢?
關于裁員和淘汰的問題,站在公司外部來看,是比較難判斷的。
但是從内部來說,做決策的人自己肯定是比較清楚的。
什麼叫做正常的淘汰?
所謂的正常淘汰替換,有兩種情況。
先來看第一種,末位人員淘汰制。
公司會根據每一年的評選,每一年的績效評比,把一些業績不足夠好的,替換掉。
然後,從外面招更好的人進來。
這叫做淘汰也好,優化也好,隻是大家叫法不一樣。
但是,這種正常的優化,有的公司卻很難執行下去。
因為,你說到底要淘汰誰呢?
每個部門都說,自己沒有什麼要優化的人,都覺得特别好。
這事就變得很難管,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
所以為了節省管理成本,有的公司就會選擇一個固定的淘汰比例,比如361,比如271。
361的意思就是,把所有人的績效評分,整體按照“361”比重來分配:
30%優秀(3.75以上),60%中等(3.5-3.75分),10%末位(3.25分及以下)。
那麼“271”也就是:
20%的人優秀(4分以上),70%的人中等(3分、3.5分),10%的人績效最差,在3分以下。
具體的分數,分配的比例,每個公司不完全一樣。
但有了評分的成績以後,這些排在最後10%的,績效最差的員工,就會被優化。
不管是361還是271,都是績效考核制度,目的是約定固定的淘汰比例。
比例定好了,可以節省公司的管理成本。
這樣的話,公司總能相對淘汰掉評分比較低的人,然後,從外面找到一些更優秀的人,補充進來。
這是一種強制性的流動。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這就叫優化。
但是,公司希望的流動,是保持一個好的流動率。
什麼意思?
我們經常說,離職率,有Good Attrition(好流失率)和Bad Attrition(壞流失率),也叫好的損耗和壞的損耗。
Attrition就是損耗的意思。
如果主動淘汰的10%,是最低分的這10%,那就屬于好的損耗。
而如果我們隻看到離職率是10%,但裡面走掉的人,都是分數高的人,這就不一定是好的損耗了。
每年把分數低的人淘汰掉,然後去換新人進來,不斷地循環,這樣來保持公司的一個好的流動。
這是第一種,末位人員淘汰制。
末位業務淘汰制
優化還有第二種原因,末位業務淘汰制。
第一種淘汰制是從人員叠代的角度,現在從業務角度出發。
我們以前講過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咨詢的創始人布魯斯認為,公司要取得成功,必須擁有不同的産品組合。
他從兩個維度出發,“市場增長率”和“相對市場份額”,用這兩個維度,畫了一個二維四象限矩陣圖。
然後,給四個象限裡,四種不同的公司業務産品起了名字:
現金牛業務、明星業務、問題業務、和瘦狗業務。
如果一個公司從業務角度,發現自己有一攤業務已經進入到“問題業務”了。
而且,如果它沒有辦法變成明星業務,最終卻成了瘦狗業務,那麼,它保留的意義就不大了。
于是,這塊業務可能就會被整體裁掉。
整體裁掉,具體操作起來也有很多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整個部門裁掉。
你可能會問,能不能把裡面的優秀員工留下來,放去其他部門呢?
雖然部門裡有績效好的、有壞的,有普通員工,有優秀員工,但如果借這個機會,把要被裁掉部門裡的優秀員工拿出來,去替換掉其他部門的員工,這裡面也非常複雜。
一是因為在其他部門裡面,都已經有結構非常完整的團隊了。
二是,到底選擇換誰,又不換誰呢?
所以,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把整個部門裁掉。然後如果其他部門再要人,就再考慮。
不把裁人和招人,兩件事情,摻和到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裁員,其實是在裁業務。
還有另一種操作的情況就是,公司給大家一段時間,内部找工作。
有的公司給的時間長一點,比如兩、三個月,有的短一點,給你一兩個星期,看看其他部門要不要。
當然,其他部門有他自己的人頭預算,預算夠,正好有想要的人,那最好。
或者他借這個機會,就把自己部門的人優化掉了。
這是内部找工作。
無論是末位人員淘汰制,還是末位業務淘汰制,它們确實都涉及到一些員工的淘汰和替換。
但是,總體來說,他們都是一種優化,是從人員的總體水平上,向上的叠代優化。
裁員
那,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裁員呢?
真正意義上的裁員是,這公司整體業務不行了。
不管是因為這家公司自己不行了,還是因為環境不行了,總之就是公司不行了。
整體業務不行,最大的體現就是對公司未來的現金流,産生了悲觀的預期。
而裁員,是對未來的悲觀、對現實的無奈之舉。
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産生了悲觀的預期?
這裡,我們不是從資産負債表上來看的,而是從現金流量表上來看的。
當我們說裁員的時候,你說被裁掉的人中間,有沒有一些對未來公司發展會有很大幫助的人,現在舍不得裁的?
當然有。
因為員工是公司的資産,所有的價值都是員工創造出來的,所以從資産負債表上來說,資産為什麼要砍掉呢?
資産不應該裁。
但是,從現金流量表上來說,從利潤表上來說,利潤雖然也是員工創造出來的,可是會出現一個問題,這問題是:
利潤跟成本之間,它是有一個速度差的。
員工雖然會帶來利潤,但是公司運營的成本居高不下,這中間如果它的速度差不能彌合,就會導緻出現負向現金流。
如果有負向現金流,公司賬上現有的資金就會被不斷地消耗。
那這時我們就要算筆賬了。
2020年時,我看到過一組調研數據,現金流隻夠1個月的公司,大約是35%;現金流隻夠1-2個月的,大約32%。
也就是說,大約67%的中小企業,現金流都撐不過兩個月。
撐不過三個月的呢?幾乎覆蓋了中國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
那這就存在很大風險了,一旦遇到了經濟危機,甚至遇到疫情的影響,突然暫停之後,公司必然會現金流斷裂。
而且這筆賬,還要看你算多長時間。
如果斷三個月,那就必然會導緻公司幾乎要破産,工資發不出來,供應商的貨拿不到,那下遊就沒有收入,而上遊的款,又必須要付,這公司就會戛然而止。
所以,在這個時候,要延長公司的存續期,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把隻能撐1-2個月的現金流,提升到能夠撐3-6個月。
沒有任何事情比這件事,來得更重要。
就算未來這公司犧牲了一些資産,比如,員工這種非常重要的資産,導緻公司未來賺錢能力大大下降,元氣大傷。
這就像身上本來有很多很健壯的肌肉,甚至肥肉,經曆過一回元氣大傷之後,人瘦得不像樣子了。
但是,活下去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如果賬面上的現金,不夠三個月的現金流了,裁員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對辦法。
當然如果你能找到現金流,比如,找到股東的增資,或者銀行的貸款,再或者,你和上遊談妥了,說進貨的錢暫時欠着,以後再付,這也相當于你借到一筆錢。
你如果能把現金流,延長到一個安全期,撐過三個月的時間,給自己一些慢慢回血的時間,到第四、第五個月時,現金流終于開始正向了,那你就活下來了。
但如果你說,你的現金流支撐不到六個月,怎麼借都到不了六個月,這種情況下,可能隻能裁員了。
雖然它聽上去,不近人情。
但如果不這麼幹的話,可能結局更糟糕。
假設公司有1000個員工,如果現在不裁掉20%,結果,三個月之後公司倒閉了,那這1000人将全部失業。
但是,如果現在你裁掉20%,在這期間,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省出來的這筆人員費用,對公司的延續,可能就從3個月延續到6個月了,那這個公司就活下來了。
一旦活下來之後,另外80%的人,那800人又全都活下來了,他們都有收入,都有錢去養家了,而且因為活下來了,公司未來發展,還可以招更多的人。
所以,裁員雖然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但在有的時候,就像斷臂求生一樣,或許是活下去的唯一方法。
最後的話
我們相信,公司發展過程中,做的各種決策,一定有他的道理。
但凡能活下去,誰也不想把公司最重要的資産,也就是員工,裁掉。
裁員,到底在什麼時候用呢?
最重要的判斷标準就是,你的現金流,能不能幫你渡過安全期。
你是不是處在,現金流的安全的存續期。
如果真的找不到錢,裁員是個非常重要的縮減開支,保住現金流的辦法。
但也是最無奈的辦法。
但凡你能有其他辦法,都不要輕易做出這個選擇。
我們今天看到了很多新聞,從外部來看,看到的狀态都是,一批人、一大批人,突然就被裁員了。
從内部來看,這可能是優化,也可能是斷臂求生的無奈之舉。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任何一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企業要做的,就是盡量不讓這粒沙,落在員工頭上。
努力為員工撐起一片天,也為公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儲備充足的現金流,在危機來臨時,才可能有時間、有機會找到轉機。
祝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