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轶琳12月21日報道:申城開啟“急劇降溫”模式,不少怕冷的市民趕緊把電熱寶、電暖扇等各種取暖神器安排上。
不過,有市民沒有“凍傷”卻被取暖神器“燙傷”了。對此,上海仁愛醫院皮膚科主任戴君來表示,千萬不要小看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損傷面積較小,如未能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或處理不當,容易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嚴重時會發生傷口潰爛遷延不愈。
29歲的宋女士特别怕冷,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沖個熱水袋捂着才能安穩入睡。幾天前,她像往常一樣,把熱水袋往被窩一扔,就鑽進了被窩。第二天醒來發現左小腿處出現了一個蠶豆大小的水泡。本來宋女士并沒有當回事,過了一天小水泡又紅又腫。醫生診斷,雖然燙傷面積小,但是深度已經達到二度,至少需要到醫院換藥一個月。
“低溫燙傷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 戴君來告訴記者,每年冬天都是低溫燙傷的高峰,其中熱水袋低溫燙傷占到兩成。與高溫燙傷不同,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比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常位于足跟、足底、小腿胫前、臀部等。早期外觀往往隻是一個小小水泡,容易被忽視。
戴君來提醒,千萬别小看這個小水泡,雖然病變比較局限,但是損傷常常深達真皮深層甚至全層皮膚壞死,即臨床診斷的深II度或III度燙傷。而且胫前、足跟等部位皮下組織較為菲薄,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造成傷口經久不愈。
容易發生低溫燙傷的人群包括老年人,這是因為老年人皮膚随年齡增長而變薄,皮膚張力、感覺功能、保護作用、對周圍環境溫度調節功能都比較差,因此對溫度刺激反應較弱,在低溫的持續作用下容易導緻燙傷。同時,青少年正處在緊張學習階段,由于精神過于集中或疲勞導緻對溫度的敏感度降低,因此青少年也是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此外,嬰幼兒因其皮膚薄嫩且表達能力欠缺,比成人更易燙傷。
專家指出,一旦低溫燙傷後,及時用冷水對創面進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冷療能使創面迅速降溫、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損傷,減少創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 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看到起水泡後,有着患者會用牙膏、蘆荟膠等塗抹,從醫學上來說這些都是不推薦的。牙膏對皮膚是有刺激的,如果是含氟牙膏刺激會更大,而且牙膏也不具備消炎作用,還有可能引發細菌感染、留下色素沉澱等。蘆荟膠也是很多市民家中的必備品之一,但其實蘆荟膠對傷口并沒有消炎作用,不建議用于處理低溫燙傷。
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了,就需要去燒傷專科醫院進一步治療。就診途中可以用清潔的被單或毛巾外裹創面。此外,切忌塗抹有顔色的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對創面深度的判斷。
如何預防低溫燙傷?——
專家指出,嬰幼兒、老年人、患糖尿病和血液循環障礙者等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取暖物品,如需使用應加以特别照看,随時注意皮膚情況;
不要在使用電熱毯等取暖器具的同時使用電熱寶、暖寶寶等物品,睡覺時也不要貼身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
避免暖寶寶等取暖物品直接接觸皮膚,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可以在外面套上毛巾套,并且避免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
夜間睡着後,人體對溫度的反應遲鈍,因此在入睡前更要控制好取暖器具的溫度,以免發生低溫燙傷。
此外,千萬不要自行塗抹藥膏或挑破水泡。如果隻是皮膚呈紅色伴有微微疼痛,可以自行愈合。(劉轶琳)
來源:東方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