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世浮華中,總有一些人,他們不斷的在憂慮着一些事情,對于生活瑣事總有一種煩擾和糾結。
同樣是人生,境界不同,人生的結果不同。正所謂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有的時候性格決定的,首先就是我們生活的狀态。
有一些人面對這個俗世紛擾之中,能夠活得坦然自在,無拘無束,是一種豁達和開心。而有一些人生活的則是愁眉不展,整天處于憂慮,多疑之中。
比如說有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會不會發生意外,也會擔心自己周圍的朋友親人會不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傷害,甚至總是覺得身邊的所有人都不好。
總的來說,就是對于外界的事情,總有一種患得患失,也有對于将來的一些憂慮。
而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于,他所憂慮的這些事情,都是事實不存在的。但是當一個人陷入這樣無休止的憂慮的時候,給他帶來的必然是痛苦的情緒。
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正是因為内心的糾結和矛盾,導緻身上就會多了一些戾氣,這一些戾氣也是招緻禍害的根源。
從道家的哲學智慧中思考,人生最好的狀态,是内心有一種虛懷若谷,有一種坦然與順應,能夠随物應變。
不論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以無為之道,去面對萬事萬物。這樣的一種為人處事之道,不但能夠避免與外界發生沖突和矛盾,與自我的内心也更有一份坦然,更能夠避禍就福。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人,順應外物變化而内心卻持守不變。現在的人内心動搖不止,而不能順應外物的變化。
這一句話是出自《莊子》之中一個故事,顔淵問孔子說:“我曾經聽老師說過‘不要送,不要迎’,請問遊于何處?”
孔子就說:“古時候的人,順應外物變化,而内心持守不變。現在的人内心動搖,而不能順應外物變化。安于變化也安于不變化,安然與外物相适應,必定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主張變化。
孔子說:“可悲呀,世人簡直成了外物寄居的旅社,隻知道所見過的,而不知道未見過的。能做到所能夠做到的,而不能做所不能做到的。有所知有所不能,這本來是人所難免的,一定要避免人所難免的,豈不是很可悲嗎。
孔子與顔淵的這一段對話,其中闡述的道理,就是我們所強調的為人處事之道。
這一種為人處事之道就是一種自然無為的作用和意義,對于我們的内心來說,是一種無為的狀态。
虛懷若谷,順應外物的自然變化而變化,就可以避免與外物發生沖突,不會有禍患,不會有矛盾,不會有災禍。
而由此反觀我們的人生,有的時候當我們不斷的憂慮和擔憂一些事情的時候,也無濟于事。人生會存在很多定數。而處世最好的狀态,就是你能夠以更好的心态順應自然。即便是外界事物有變化的時候,也能夠不為所動,跟着變化去變化調整自己,而非是憂慮。
就如同詩人孟浩然,他是非常有名的唐代詩人,文采不凡。
他最初的時候懷有仕途之心,想盡自己的能力,去報效朝廷,發揮自己人生的價值,以此來光耀門楣。
後來他卻因為一件事情惹怒了唐玄宗,後來就是仕途不順。他特别憂傷的離開了長安,經過很久時間的靜坐和冥思,他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和宦海的沉浮,于是開始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
有一次,朝中有一位大官叫做韓朝宗,他知道孟浩然有才氣和名氣,知道孟浩然的遭遇,就有心去舉薦他,他就想帶着孟浩然一起去長安。
可是在臨行前,孟浩然竟然和一個意氣相投的朋友,興緻勃勃的把酒言歡,把去長安的事忘記了。韓朝宗怎麼也等不到人,大失所望,就一個人走了。
從此孟浩然,忘情于山水之間,以山水樹木飛鳥為素材,塑造了很多傳唱很久的詩歌。
孟浩然在淳樸的田園生活中生活了大半輩子,以山水為樂,也有很多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
對于孟浩然來說,他的人生就是如此,最初的時候他也不斷憂慮不斷的憂愁,外界的得失變化都讓他特别的沮喪和難過。但是後來因為一些事情的打擊,讓他徹底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變得不再被外物所左右自己的情緒。
即便是外物發生變化的時候,他也能夠渾然忘我,也有一種虛懷若谷,以内心清靜無為的狀态對待人間的起起伏伏,能夠順應外在的變化而變化。
當他有一天離開長安的時候,他知道已經無緣官場生活,就徹底放下了對于名利官位的追求,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人生。這一種順應外物自然變化的智慧,就是我們所說的内心清靜無為,随物而變的道理。
懂得了這一種道理,不但會讓外在免除災害,而且讓内心也會少了很多矛盾和糾結。這樣的人生才是人間仙境,才是一種真正的坦然和得到。
“以無為之心,去順應外物的自然變化”,對于這一個智慧,大多數人最初聽到的時候,都很難明白其中真正的内涵,所以很難在實際生活中去運用。
當我們面對一些人生問題的時候,如果想真正運用這一個智慧,不妨把事情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不以不同的心态去解決和面對。
- 對于内心的憂慮,我們先以好的角度去考慮。
大多數人總是在時刻的憂慮着,總是在無休止的恐懼,恐懼的是什麼?恐懼的是自己的未來。
他們總是在擔憂未來的一些事情,總是在極力的避免自己臆想中的那些錯誤和災禍,總是擔心自己的生活,擔心自己的感情。
而面對這一切患得患失情緒的時候,如果我們刻意的去壓制,這是極其忌諱的。不但無法壓制住這些想法,反而讓這些想法更惡意的滋生。我們不如順應這些想法,以另外一種心态去面對這些問題。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好像很多學生總是在害怕自己考得不好,總是在擔心犯錯誤,被老師叫家長等等很多問題。
其實我們不必要這樣,隻要認認真真的學習,即使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也會考好。
而對于努力拼搏事業的人來說,他們總害怕失業,總害怕失敗等等。
其實也不必要這樣恐懼,隻要認認真真工作,老闆一定會看到你的付出。如果這個老闆不好,那我們就換一個老闆,反正自己有的是能力。
用這樣的一種心态去對待自己内心的糾結和矛盾,内心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很多問題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 對于憂慮,另外一種智慧,就是以壞的角度去考慮。
我們上面說的是,當一個人内心的憂慮患得患失,都是因為自己臆想的那些錯誤和災禍,但是我們患得患失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出現,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那我們就坦然的去面對,這個心态還是符合了道家思想中所提到的順應外物的一個道理。
如果說事情發生了,那麼我們就去解決,兵來将擋,水來土掩。出現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決。
我們對于憂慮的問題,既然已經憂慮了這麼久,那麼我們對于這種事情一定有心理準備。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定能輕易的就去解決這個問題。既然這樣,你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都會有這樣一個規律:很多人憂慮的事情絕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即便是個别的事情發生了,也能夠輕易的解決。所以說你的憂慮和患得患失,都是毫無意義的。
最後總結來說,就是持守道家的“無為之治,虛懷若谷,随物應變”這十二個字。
當你真正明白這十二個字的時候,自然能夠避免惹來災禍,不會因為違背事物的規律而給自己帶來外在的災禍。
最重要的收獲,就是内心少了很多糾結,多了一些坦然,内心的憂慮憂患消失了,做什麼事情都更輕松。
有的時候人生就是這樣,你越是焦慮,人生越糟糕,你越是輕松,人生越自在,這是一個人生最好的狀态和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