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電影《無問東西》中,有一個鏡頭,讓我留下很深印象:在西南聯大,雨橫風狂屋又漏,擾亂學生聽課,老先生幾度努力,最終放棄講課,在黑闆上寫下四個字:靜坐聽雨。那一刻,大家聽的是風聲雨聲,也是亂世之中自己的心聲。
每逢下雨,如有故友臨門,雖是遠道而來,不過默然相伴,用不着聒噪話語,也沒什麼歡言暢談,于無言中道盡千言萬語,也許會心一笑,他便走了。
因為這份輕松陪伴,向來偏愛下雨天。假若久晴不雨,心裡似乎開始對某個人起了念想。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
别說晴日舒爽、雨夜寂寥,也别說豔陽歡愉、陰雨惆怅。如若叫人心生歡喜,雨水,何嘗不是濕潤的陽光?
雨,最美的漢字之一。世間尤物,皆在意境,意境之美,出自心境。所以說,愛恨憎怨,美醜妍蚩,源于心之分别。
“雨”者,蒼穹之下,四野茫茫,結一茅廬,雖小尤靜。茅廬之内,懷有滿心風雨。春雨溦溦,秋雨潇潇,夏雨磅礴似擊鼓,冬雨綿長如刺繡。各有各的韻味。
初秋的雨,打在窗上,好似“雨”字當中那幾點,橫斜飄落,疏蕭冷淡。
海子寫詩:雨是一生錯過,雨是悲歡離合。不禁讓人想到宋代詞人蔣捷。他一生流離,在各地輾轉中聽了一生雨——少年聽雨,在紅燭羅帳中;中年聽雨,在客船雁聲裡,晚年聽雨,在僧廬夜半時。細思默想,雨何嘗不是一生陪伴,風雨同舟?
一旦下雨,天地之間便拉起一道簾幕。這道簾幕,可以将塵世間的紛繁瑣事全然隔離開來。豔陽晴天,總是意味着積極奮進、匆忙趕路、悲傷與彷徨在烈烈豔陽下毫無遮掩,亦無處可逃的出口。
有時候,一句“下雨啦”,會給人帶來莫名歡喜,大概就因為雨能讓人暫離煩瑣,退到一角,偏安一隅。正如友人曾講,任何可以隔斷塵世的景象,都可以引發最原始的孤獨感受,雨就是那樣一番景象。
愛,或者美,隻能發生在與塵世隔絕的時間裡。
聽雨,便能引起一份感受美的心境。餘光中說,聽雨,隻要不是石破天驚的台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
一曲《半山聽雨》,将平日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萬千思緒歸攏到一處,又任其揮灑,就像含于筆端的一滴酣墨,觸水即渙,慢慢洇開。遠處雷聲轟隆,在天邊翻滾。
一場雨,将人困在半山腰。那雨滴,清盈,透亮,先是一滴兩滴地落下,慢慢連成線,線慢慢織成簾。在雨簾背後,前程往事,曆曆在心,愛也悠悠,念也悠悠,各種思緒在手指與琴弦的勾剔抹挑間婉轉起伏,波瀾跌宕。可是,再怎麼起伏、跌宕,心,到底是靜下來了,靜到感覺清涼。
那雨聲,讓心靈一時趨于空無遼遠之地。一切皆虛幻,一切皆可原諒,一切原來都不值得用力索求,太假,也太累。而此刻,除了滿山的雨,隻有自己的心,算得上真真切切。
半山的雨,就像一面明鏡,照見路上風景與塵埃。再沒有比此刻更清醒的了,于是心生涼意,清澈澄明。
琴聲止處,雨聲收漸漸收起。聽過的雨,好像在心裡做了一場清幽之夢。雨停後,還得下山,回到另一個久呆的夢裡。
聽的是雨,其實是心,遠離塵世、回歸自然的那顆真心。
紅塵滾滾,喧嚣不止,每個人都渴望有一道雨簾,或者每隔一段時日,前往半山,一個人在那站一會兒,發一會兒呆,聽一場雨。
【作者簡介:江徐,80後老少女,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本文原創,嚴禁轉載、抄襲。圖片來源于網絡,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