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2:19:54

在濟南,有一位老人的故事堪稱傳奇。她,一個從山溝溝裡走出來的農村丫頭,工作時是“全省勞動模範”,依靠個人努力一步步成長為銀行副行長;退休後,繼續努力耕耘,獲得了“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号。而且讀書寫作、攝影跳舞、打拳健身,樣樣拿得起放得下,豐富而精彩,把平凡的日子過成了詩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1

正應了那句“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這位老人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了10歲不止,她的名字叫張宜霞。認識她的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張大姐”。

張大姐非常贊成海明威的這句話,真正的高貴,不是優于别人,而是優于過去的自己。11年前,她脫下工作裝,離開了工作崗位,随即将滿腔的工作熱情傾注到家庭、學習和生活中去。她調整好心态,從零開始,再次出發,把生活的重心調整為:孝敬老人、幫助孩子、讀書學習和履行黨員職責。

至愛親情:和婆婆在一個屋檐下長情相伴41年

張大姐有一個女兒,在她的言傳身教之下,也是非常優秀而且獨立,目前生活在外地。雖然不能承歡膝下,但是深深懂得“養育兒女就是一場看着她漸行漸遠的旅程”的張大姐,内心是十分欣慰而淡定的。每天跟孩子視頻電話,知道彼此安好,亦能感知日常的喜怒哀樂;過年過節互寄禮物,不但儀式感滿滿,而且各種異域風情更加充實了她的日子。

退休了,無事一身輕,想一想都很美好。但在這個世界上誰還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呢。來自老人的負累,對張大姐來說确是幾十年萦繞不去的。

張大姐婚後一直跟婆婆一起生活。她剛退休,爹娘同時得了大病,她又把爹娘接到濟南治療照顧,度過了半年多最揪心最忙碌的日子。她婆婆還經常搭把手幫忙一起照顧她爹娘。後來,娘在輪椅上生活七年,她和弟弟妹妹精心照顧了七年,讓他們的晩年生活有幸福、有尊嚴。2018年,張大姐陪着爹娘一起去了趟北京,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圓了老人的一個夢想。張大姐的人生第一篇散文也是寫娘的,《娘的三句話》發表在齊魯晚報上,當她拿着報紙念給娘聽的時候,娘激動得淚流滿面。此後,那張報紙就一直放在娘的床頭,娘逢人就拿出來給人家看。張大姐七年如一日精心照顧生病的爹娘,讓他們的晩年生活有幸福、有尊嚴。

要說一生相伴張大姐最久的人,大家肯定想不到竟是她的婆婆(張大姐的愛人是軍人,24年不在家),倆人在一個屋檐下攜手相伴走過了41個年頭,期間波折坎坷自不必說。婆婆60歲以後,身體越來越好,怕皴了媳婦的手,她包攬了幾乎所有家務,洗菜、刷碗、做飯……她說:“我的老手不怕皴”。張大姐還沒退休的那段時間,婆婆堅持讓她中午回家吃飯,說是自家的飯菜養人。飯後張大姐有半小時休息時間,婆婆收拾妥當一切,就一手拿着蘋果,一手拿着水果刀在媳婦床前等着。有一次張大姐醒得早,看婆婆這架勢吓了一跳。婆婆看了看牆上的大鐘認真地說,還能再睡兩分鐘呢,到點了我叫你,吃個蘋果再上班去。這蘋果,一削就是好幾年。婆婆說,幾十年的相處,“俺小霞早已從客人、外人、親人,變成了俺最值得信賴和托付一生的人”。

今年2月份,93歲的婆婆走了,張大姐寫了四千字的悼念長文《婆婆也是娘》在媒體發表。一位讀者留言:“我曾聽到過與公婆住在一起21年的女士,覺得她是如此的仁厚,今天又遇到了與婆婆在一個屋檐下相處41年的,還有誰敢說這不是真誠、寬厚、仁慈?還有誰不肅然起敬?還有誰不心服口服?還有誰不以此為鏡?”

電視劇《人世間》裡提到,孝順分為兩種:養口體和養心智,普通人能做到一樣就很好了,而張大姐是把兩樣都做到了。

學習修身:用心生活的人,再普通的事物都能遇見奇迹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嶺之一。不少人在退休後,頓感空虛,無所事事,每天數着時間過日子,空看藍天白雲落花流水,心情和身體都每況愈下。而張大姐卻滿懷激情地融入生活,熱愛生活,看書、寫作、練拳、攝影,不但把日子過成了詩,還把自己活成了最喜歡的樣子。

張大姐學曆水平并不高,誰都知道她是從梁山走出來的“殺豬姑娘”。歲月的磨砺鍛煉了她頑強的意志,不屈的性格造就了她精彩的人生。張大姐一生都在努力诠釋着“用心生活的人,再普通的事物都能遇見奇迹”這句話。

退休前,張大姐已經是山東省農業銀行濟南分行副行長,退休後,卸下光環的她繼續發揚艱苦樸素、砥砺前行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來。通過不斷地讀書習作和摸索總結,她的文字越來越美,打動了越來越多的人。2019年6月,張大姐開通了壹點号“霞思雲想”,她的簽名是“偶爾懷舊,一直向前”。至今共發表文章70多篇,關注人數10.9萬。文章《陪着爹娘逛北京》點擊量1417萬,創造了業餘作者閱讀量、關注度最高記錄;《我認識的步同良》在山東金融文學引熱議,創閱讀新高;省行科技處集體學習《難忘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38名年輕科技人員寫了讀後感……作家小雨說:“一支素筆、幾篇文章,展現了農行人的敬業愛崗,那早出晚歸的身影,那穿着假肢依然挺起的胸膛,讓更多的人敬重金融、敬重農行。”

去年,張大姐成為山東省作協會員、齊魯晚報副刊簽約作者、中國金融作協會員。這一切成績的獲得都跟她的個人努力分不開的。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看書學習,修身養性。看書看得眼睛發花了,就聽廣播學名著,就連做家務的時候耳朵也不閑着,重新聽《紅樓夢》《生命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等等,來自文學的滋養就這樣入耳入心了。

從前年開始,張大姐在老友的推薦下,報名了老年大學攝影班學習攝影。攝影班每周兩次課,還經常組織拍攝活動。寒來暑往,三年期間張大姐風雨無阻地堅持下來,而且每堂課都認真做了筆記。如今這些筆記累計到了14萬字,連授課老師都感動地說,聽過我課的不下幾百人,如此認真做筆記的隻有張大姐一人。老師還讓班裡的同學傳閱她的筆記,同學們連連稱贊,并争相傳閱、抄錄,後來這筆記成為了攝影班的教科書,班班相傳。

常言道:光學不練功難精,光練不學意難通。勤快的張大姐從沒有停下練習的腳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季風景,都被張大姐一一記錄下來。她的作品不斷見諸媒體端,《趵突泉臘梅》《窗前有顆白玉蘭》《薔薇花開》《大明湖并蒂蓮》《冬日裡的那抹亮色》《殘荷雪景》 等等,點贊量和轉發量都越來越高,。

張大姐說,做每一件事情,我隻想着如何去做好,做到極緻。在攝影這件事上,她再次應驗了。

忠誠擔當:

梁山18年,我體會到:柔軟的沙發可以使人昏昏欲睡,攀登崎岖不平的山路卻使人精神煥發。

那是在2010年10月末,張大姐剛退休不久,參加了中組部組織的赴四川考察“特殊黨費援建項目”活動,報到後才知道,汶川地震時她是農行第一個悄悄交納特殊黨費且數額較大的人。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的黨員本色,在她這裡發揮得淋漓盡緻。

兩年前,張大姐被聘為農銀大學山東分校特邀講師。當她接過沉甸甸的聘書時,深感責任重大。随後,張大姐潛心研究總結了自己的多年工作經驗和感悟,并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寫成了三萬多字的課件,細分為:山東農行企業文化、支行行長擔當作為、網點主任管理營銷、新入職大學生,走好人生第一步、市場營銷的做法和體會等幾個專題。并多次在各種培訓班上分享,都有不錯的反響。

新入職大學生是農行的未來和希望。年輕人需要業務,更需要精神,精神在一切都在,精神好一切都好。2019年夏天,張大姐第一次給大學生講課,雖然有些緊張,但她用情用心地講,學生們入腦入心地聽,三個多小時的課時裡一個看手機的都沒有,最後全體起立長時間鼓掌。課後她還把她的聯系方式公布出去,上百名大學生加了她的微信,稱呼她為張老師、張阿姨、張媽媽。張大姐的真誠與溫暖填平了彼此之間的代溝,學生們信賴這位貼心人,心裡話願意跟她分享。此後張大姐一直與他們保持聯系,答疑解惑,陪伴他們共同成長。

随着時間的推移,張大姐的課件也與時俱進。張大姐給新人講步同良、講牟勝、講老黨員的事迹、講山東農行立四氣争第一的精神、講“娘的三句話”……她把課堂變成拉家常,把講課變為講故事。告誡新人“一切偉大源于平凡”,不要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從零做起;鼓勵他們靠近黨組織,因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鼓勵女員工們做最美的女人,做最好的自己,終生學習、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學會包容,為農行事業發展做出個人貢獻;給外省的同行做報告,有位副行長聽了“娘的三句話”後深受感動,給張大姐留言說,突然想娘了,然後連夜開車趕回老家看娘,并且給她發來了他和娘剛拍的照片。

“人生的每個階段努力做更好的自己”,這句話緊緊貫穿着張大姐的演講過程,“終生學習,踏實苦幹,學會包容”十二個字像一聲聲警鐘在腦海裡回蕩,在講課過程中學員們可以在她眼睛裡看到熠熠光彩,那是充滿智慧、善良和正能量的光。

2019年12月,退休9年的張大姐領取了“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證書,她激動地說,共産黨員永遠不退休,我還要努力,有一份熱發一份光,為農行貢獻畢生力量!

投身公益: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2019年疫情期間,政府号召大家講衛生、勤洗手。張大姐積極響應,自發在小區做起義務宣傳員,而且自費買了抽取紙粘在電梯間裡,還放上廢紙袋方便收集,堅持了兩個多月不間斷投放;并且還繳納了一個月的退休金作為特殊黨費。安心居家的同時,她不忘發揮文字的力量,寫了7篇文章、發了幾百條壹點情報,不但報道農行的各項支持抗疫的措施;也書寫了小區裡方方面面的真實故事。其中《疫情,讓人心貼得更近》一文獲齊魯壹點征文一等獎。

今年疫情期間,她所在的陽光100小區一度被封控。她用手中的筆,飽含深情地如實記錄了社區幹部、物業人員、醫務工作者、志願者、鄰居等在疫情面前,衆志成城戰勝疫情的信心和人間真情。她寫的《我在管控的日子裡》,獲濟南市作協散文金獎第一名;《我家就住在小河邊》一文發表在《山東廣播電視報》上,将小區如詩如畫的環境新貌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引起小區鄰居們的共鳴和點贊轉發。有位外地來小區工作的鄰居把文章轉給老家的親戚看,驕傲地說:看吧,我家就住在這麼美的地方,旁邊就是漂亮的小河!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2

一篇篇文章,吹響了戰鬥的号角,号召居民們齊心協力投入到抗疫的戰鬥中來;也像是一劑劑強心針,鼓舞大家更加努力工作、熱愛生活。

平時,張大姐還積極參加離退休黨支部的活動,她是合唱團成員,兼職太極拳教練,還是黨支部的“老秘書”。黨支部的活動中總有她忙碌而歡快的身影,每次參加活動時她的行李總是最重——她給大家帶着紙巾、濕巾、剪子、針線等等,像個百寶囊一樣随時保障各種供給;每次活動後她都會寫新聞報道,記錄老幹部生活的點點滴滴,感謝行領導對老幹部的關懷。這些報道有的登上了報紙,有的獲了獎。

在外面發光發熱之餘,張大姐也用心經營着家庭生活。現在家裡隻有她和老伴兩個人,她總是盡量安排好倆人的生活,照顧好對方的飲食起居。兩人一屋,三餐四季,日子惬意。沒事的時候收拾一下家裡的衛生,悠閑地坐在陽台上看會閑書;午睡後,給自己泡杯茶,安靜地享受古琴曲的幽遠深邃,靜靜地與茶水對話,在音樂與清茶裡尋覓自己的初心;有時候會拿起本書,安靜地看會兒;有時就這樣手裡拿着茶杯,看着窗外綠色的銀杏葉,聽着樓下小區裡若有若無的喧鬧。日子就是這般充滿了詩意。

在自己的世界裡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體舒坦,滿足之感自然而生。庸常的時日也覺得舒心而精緻。退休的人,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淡,卻特别喜歡享受精神世界的豐盈。隻要我們的内心豐滿了,精神豐盈了,那未來的晚年,我也會安穩地度過,張大姐如是說。

詩意的人生,從來都不是在别處尋找的,更不僅僅是詩詞歌賦、風花雪月,而是把眼前的日子整理出生活的美學,把一日三餐烹饪出百般滋味,“一手執着煙火,一手執着詩意”,選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詩意人生。在褪去繁華,返璞歸真之後,成就另一種精彩。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3

2022年7月,省老年大學攝影班同學拍張宜霞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4

2019年,省老年大學攝影班老師樊愛國拍張宜霞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5

2021年3月8日,給槐蔭農行幹部職工上課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6

2021年12月,她在山東省農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上發言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7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8

2022年7月1日,她受邀參加“遼甯農行召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1周年暨“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并作了大會分享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9

張宜霞攝影:大紅燈籠高高挂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10

張宜霞攝影:美麗的濟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陽光明媚(在希望的田野上)11

張宜霞的攝影:靜物靜心

本文作者壹點号:潭水流深

壹點号潭水流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