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
荊
請
罪
成語讀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成語釋義
負:背着;荊:荊條。背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詞語辨析
近義詞:面縛輿榇、肉袒負荊
反義詞:興師問罪、大張撻伐
成語出處
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将相和。
廉頗,嬴姓,廉氏,名頗,今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山東德州)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将,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将”。 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今河北曲陽(一說山西臨汾)人,官至上卿。
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後,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将軍。我對廉将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