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過去 20 年間,食物過敏在我國的患病率大幅增長,從3.5%上升為11.1%,增長達3.2倍[1]。其中,牛奶蛋白過敏(CMPA)是3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食物過敏[2]。
CMPA的發生與腸道通透性增加、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和腸道菌群失調有關,可能會影響嬰兒免疫系統的成熟,并會增加未來過敏的風險[3-6]。
而且,牛奶蛋白過敏患兒更容易發生感染,且在生命後期發生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更高[7-13]。
如何讓CMPA患兒,在有效緩解過敏症狀的同時,獲得更好的生長發育以及更強健的免疫力,一直是學術研究的方向。
一、多國指南推薦,
可将低敏配方粉作為CMPA 患兒的替代食品
目前,治療CMPA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嚴格回避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并使用低敏的特殊配方粉替代喂養,多個國家均給出了相關建議[14-17]。
表1 各國對于特殊配方替代喂養的建議
另外,這些指南也指出,羊奶等動物奶配方粉、大豆配方粉以及部分水解配方,均有可能再次誘發過敏反應,不适用于CMPA的管理[18,19]。
二、母乳低聚糖(HMO),
可以為嬰幼兒帶來多種獲益
但對于 CMPA 的患兒來說,除了緩解症狀外,還需要獲得能進一步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的營養。
此前的研究發現,母乳喂養的嬰兒患有食物過敏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幾率更小,可能與母乳中豐富的免疫因子和活性物質有關。這說明,母乳不僅能夠滿足嬰幼兒早期的營養需求,還能促進嬰幼兒免疫系統的發育[20]。
多項研究表明,作為母乳中第三大營養成分的HMO,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1,22]。
▌促進有益菌生長
研究證實,在母乳喂養嬰兒的腸道菌群中,通常以雙歧杆菌占主導地位,起到調控宿主防禦反應和預防感染的作用。HMO可以作為一種益生元,促進雙歧杆菌生長,塑造健康腸道菌群,并間接構建免疫系統[23-25]。
(左:無 HMO 時的腸道菌群;右:有 HMO 時的腸道菌群,可促進雙歧杆菌生長)
雖然低聚半乳糖(GOS)和低聚果糖(FOS)等也可以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但它們既支持“健康”細菌也支持其他菌株生長,包括腸杆菌科等潛在緻病菌。這種情況沒有在HMO 的相關研究中出現[26]。
▌促進腸道成熟,增強屏障功能
腸道屏障功能構成先天免疫的第一道防線,HMO可以直接與小腸上皮細胞發生相互作用,調控宿主腸道上皮細胞的免疫應答[27]。也有體外研究顯示:HMO能夠減緩細胞生長速度,誘導細胞分化、凋亡和成熟,以及提高細胞屏障功能[28,29]。
▌降低感染
很多病原體需要附着于黏膜表面才能引發感染類疾病,而HMO的特殊結構與病原體附着的受體相似,可以充當誘餌來防止病原體附着在黏膜表面,避免病原體與宿主細胞結合,降低感染風險[21]。
(左:無 HMO 時,病原體與受體結合;右:有 HMO 時,病原體與 HMO 結合)
研究發現,母乳經常覆蓋嬰兒鼻咽區域的黏膜表面,偶爾也會由于誤吸進入上呼吸道。母乳喂養嬰兒更不容易患上中耳炎,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風險也較低,這些均與 HMO 有關[21]。
▌直接調控免疫系統
HMO不僅通過腸道菌群間接作用于嬰兒的免疫系統,還可以局部作用于腸道細胞,或通過短鍊脂肪酸作用于全身,從而推動免疫系統成熟。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通常Th1(促炎)活性過低,Th2(抗炎,促進過敏反應)活性過高,而HMO 似乎可以促使Th1/Th2更平衡[21,30-35]。
(左:無 HMO 時,Th1/Th2不平衡;右:有 HMO 時,可促使Th1/Th2更平衡)
三、添加HMO的低敏配方粉,
可以促進CMPA患兒免疫系統成熟
對于免疫系統和腸道發育異常的CMPA 患兒來說,更需要攝入HMO促進二者發育成熟。為了讓人工喂養的CMPA患兒也能夠獲得HMO的保護,目前已将與母乳結構相同的HMO,添加到低敏配方粉中,其獲益也均已得到論證。
2022 年的CINNAMON 研究表明[36]:
(CINNAMON 研究)
腸道菌群接近母乳兒:在為CMPA 患兒使用添加了HMO的深度水解配方粉至 12 月齡時,雙歧杆菌數量增加、潛在緻病菌數量減少,腸道菌群更接近母乳喂養嬰兒。
減少感染:CMPA患兒相對更容易發生感染,并且需要使用更高劑量的抗生素[22,23]。在喂食含HMO深度水解配方後,CMPA嬰兒症狀緩解,生長正常;呼吸道、耳朵和胃腸道感染減少,相關用藥(抗生素和退燒藥)減少。
(使用含或不含 HMO 的深度水解配方時,CMPA 嬰兒的感染發生率對比)
此外,添加了HMO低敏配方粉的安全性和低敏性也均有保證,并可支持CMPA患兒的正常生長[37,38]:
IVORY 研究:含有HMO的深度水解配方粉符合美國兒科學會(AAP)臨床低過敏性标準。
PLATYPUS 研究:中重度CMPA患兒對含HMO氨基酸配方耐受性良好。在4個月的研究期間,所有測量參數均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生長參考值進行且呈上升趨勢(LAZ 0.32,HCAZ 0.24,BMIAZ 0.61)。
注:LAZ-年齡别身長Z評分;HCAZ-年齡别頭圍Z評分;BMIAZ-年齡别BMI Z評分
由此可見,添加HMO的低敏配方粉,不僅可以很好地控制CMPA患兒的過敏症狀,還能通過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防止病原體在腸道粘附、輔助調節腸道屏障功能以及直接調節免疫系統,扶持CMPA患兒免疫系統成熟,這對于CMPA患兒的營養管理非常有益。
小結:
CMPA發病率逐年升高,确診後應立即嚴格回避牛奶蛋白喂養,并合理選擇低敏配方粉:輕中度患兒首選eHF, 過敏症狀嚴重或對eHF不耐受則應使用AAF。其他動物奶、大豆配方和部分水解配方均不适用于CMPA的管理。
HMO可以通過促進雙歧杆菌等有益菌生長,促進腸道成熟、增強屏障功能,降低感染等方式,間接支持免疫系統成熟。還能直接調控免疫系統,推動免疫成熟。
添加HMO的氨基酸配方和深度水解配方可在控制過敏症狀的同時,促進CMPA患兒免疫系統的成熟,為CMPA患兒帶來諸多獲益。
參考文獻:
[1]Ma Zhuoying, et al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21, 32: 1073-1079.
[2]Mousan G,et al.Clin Pediatr (Phila) . 2016 Oct;55(11)_1054-63.
[3]Azad MB, et al. Infant gut microbiota and food sensitization: associations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lin Exp Allergy 2015;45(3):632-643.
[4]Jalonen T. Identical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changes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w’s milk allerg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1;88(5):737-742.
[5]Crittenden RG and Bennett LE. Cow’s Milk Allergy: A Complex Disorder. J Am Coll Nutr 2005;24(6suppl):582S–591S.
[6]Alduraywish SA, et al. Is there a march from early food sensitization to later childhood allergic airway disease? Results from two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ies.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7 Feb;28(1):30-37.
[7]Azad MB,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15;45(3):632-43.
[8]Thompson-Chagoyan OC, et al.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11;156(3):325–32.
[9]Chin AM, et al. Semin Cell Dev Biol 2017;66:81-93.
[10]Tanaka M, Nakayama J. Allergol Int 2017;66(4):515-22.
[11]Juntti H, et al. Acta Otolaryngol 1999;119(8):867-73.
[12]Tikkanen S, et al. Acta Paediatr 2000;89(10):1174-80.
[13]Woicka-Kolejwa K, et al. Postepy Dermatol Alergol 2016;33(2):109-13.
[14]Fiocchi A, et al.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2010, 21(s21):57-161.
[15]Muraro, A., et al., Allergy, 2014. 69(8): p. 1008-25.
[16]Guideline on prescribing infant formula for infants with 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PA).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2019.
[17]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華兒科雜志. 2019,57(3):164-171.
[18]徐正國, 溫曉紅.安徽醫藥, 2019, 23(3):3.
[19]Ah-Leung S, et al. Allergy. 2006 Nov;61(11):1358-65.
[20]史玉東、劉夢瑤、盧衛紅.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20, v.11(21):16-22.
[21]Bode L. Glycobiology. 2012 Sep;22(9):1147-62.
[22]Bode L. Early Hum Dev. 2015 Nov;91(11):619-22.
[23]Garrido D, et al. Microbiology. 2013.
[24]Harmsen HJ, et al. JPGN. 2000.
[25]Oscar C TC,et al.ediatr Allergy Immunol . 2010 Mar;21(2 Pt 2):e394-400.
[26]Hoeflinger et al. Agric Food Chem. 2015
[27]Plunkett CH & Nagler CR. J Immunol 2017.198(2)_581-589.
[28]Holscher HD, et al. J Nutr. 2014.
[29]Holscher HD, et al. JPGN. 2017.
[30]Comstock S, et al. J Nutr. 2017.
[31]Donovan S. & Comstock S. Ann Nutr Metab. 2016.
[32]Triantis V, et al Front Pediatr. 2018.
[33]Berger A. BMJ. 2000.
[34]Eiwegger T, et al. Pa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0.
[35]Vandenplas Y, et al. Nutrients. 2018.
[36]Vandenplas Y, et al.Nutrients. 2022; 14(3):530.
[37]Nowak-Wegrzyn A, et al. Nutrients. 2019; 11(7):1447.
[38]Gold MS, et al. Abstract at EAACI 10-12/07/2021.
-End-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場”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内容在審核通過時的準确可靠,但并不對已發表内容的适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内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确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