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03:29:31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1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2

質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帶砂,柔中見剛,富有韌性,顔色鮮豔。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橘色的黃泥,猩紅的原泥,黛色的綠色……斑斑斓斓,被譽為“五色土”。這些陶土燒成之後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表現着一種砂質效果,所以稱之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國獨有的一種陶器。

紫砂陶土最初的發現如同古代埃及人發明玻璃的傳說一樣離奇。據說古時候,有一異僧行經村落,向村人高呼“賣富貴土。”大家以為這是僧人用癫話诓人,紛紛嗤笑他。僧人不以為怪,又高呼“貴不欲買,買富如何?”于是引導村叟跟他上山,指點黃龍山中蘊藏有一種使人受用不盡的富貴土,言畢而去。村人發掘,果然挖得一種五色缤紛的土,紅的、黃的、綠的、青的、紫的……燦爛光亮,奇麗極了。從此以後,一傳十,十傳百,鼎蜀山村的村民都來鋤白砀、鑿黃龍,挖掘這山間的“富貴土”,開始燒造最早的紫砂壺。

傳說雖不足信,但紫砂泥确乎得山川之靈氣,乃是陶都得天獨厚的特種陶土礦産,亦為罕見的天然資源。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類似的泥料出産,而一究其成分,則判若霄壤。若以色澤的美豔古樸,質地的經久耐用,當推宜陶為獨步。

原料種類與分布

宜興出産的陶土,按其顔色、産地不同,大體可分為本山甲泥、東山甲泥、瓦窯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黃泥、綠泥、烏泥、紅棕泥和紫砂泥。甲泥是接近地表面的一種黏土。它們質性有軟硬、韌脆、粗細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各種陶器根據大小、厚薄、曲直之異,用泥也各有區别。白泥、黃泥、綠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煉後,可以單獨制造陶器。其他各種陶土均需混合作用,方能獲得良好的窯業性能。其配合量随制品的種類、性質和形狀大小而異。

宜興陶土資源主要種類有:

白泥 是一種單純粗砂質鋁土質黏土,用于生産砂鍋、煨罐和彩釉工藝陶,原泥呈灰白、桃紅和象牙白等色。經淘漂壓濾後,表面細膩光亮,燒成以後呈象牙色澤。

嫩泥(亦稱黃泥) 顔色有淺灰色、淡黃色和黃紅色等。因這種泥風化程度好,質地較純,具有比較好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可以保持日用陶器成型性能及幹坯強度,所以它是日用陶器中常用的結合黏土。

甲泥(亦稱夾泥) 是一種硬質骨架泥岩,粉砂質黏土,未經風化時叫石骨。這種泥料種類很多,按顔色和厚度的不同,分别冠以産地名稱。如本山甲泥、東山甲泥、西山甲泥、瓦窯甲泥等。顔色有紫紅色、紫青色、淺紫色和棕紅色,是制作日用陶器大件産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紫泥(古稱青泥) 是制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紫泥都深藏于甲泥之中,所謂甲泥,即夾于地層之下,深埋在山腹受自然壓力後,一般呈堅硬的塊狀,好像鐵甲而得名。而此泥則又埋于甲泥之中。因此,紫泥又向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稱。紫泥的種類較多,有梨皮泥,燒後呈凍梨色;淡紅泥,燒後呈松花色;淡黃泥,燒後呈碧綠色;密口泥,燒後呈輕赭色。還有一種本山綠泥,礦土呈蛋青色,表面光滑如脂,該泥夾于黃石闆與甲泥之間,又稱夾脂。

紅泥(或稱朱泥) 是制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礦石呈橙黃色,埋于泥礦的底部,質堅如石,亦稱“石黃泥”,即古人所謂“未觸風日之石骨也”(清·吳骞《慢羨名陶錄》)。産量較少,不僅獨存在于礦層中,多從原料中挑選出來。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産量少,過去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示泥制作胎身外,一般隻用作着色的原料。如在紫泥制成的胎面,再塗上一層朱泥,就可以燒成粉紅色。

綠泥(亦稱段泥) 是紫泥礦層上面的一層綿頭,産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綠泥大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顔色更為多樣。如在紫泥塑成的坯件上,再塗上一層綠泥,可以燒成粉綠的顔色。

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分為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地質特征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緻。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很強,滲透性良好,是一種品質極優的陶土。與它同類的還有大紅泥、烏泥、白泥、本山綠泥和墨綠泥。這些陶土都深藏于岩石層下,雜于夾泥之中。出礦時呈岩石質地塊狀,經過攤場風化,成為豆粒顆狀,再經細磨,通過每平方厘米200多孔眼的羅絹鋼絲篩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塊,再經多次捶打,使泥料壓縮黏韌,就成了可以用來制坯的紫砂泥。

根據1925年地質普查資料,宜興陶土的種類及分布為:白泥産白泥場,黃泥産黃泥場,甲泥産南山、黃龍山、嫩泥産西山前,任墅、瓦窯、趙莊,紫砂泥産黃龍山,架土産瓦窯、任墅、黃泥場、紅泥産趙莊,綠泥産黃龍山。

1978年的地質普查資料反映,宜興的主要陶土種類及分布情況如下:白泥,顔色有灰色、桃紅、象牙色等數種,主要分布于蘭山、大潮山、白泥場一帶;甲泥,有本山甲泥,西山甲泥之别,主要分布于黃龍山、張渚、楊店、林場、均山、東山、黃泥場、澗塢,礦源從南山一直延伸到父子嶺、董塘一帶;紫砂泥主要分布在黃龍山一帶;嫩泥,主要分布在川埠、西山紅廟、蔣立橋等地;紅泥,出産于川埠境内的西山和趙莊。

截至1984年,宜興陶土資源黃發現55處重點礦點,陶土礦占全省總儲量的95%以上。

其中甲泥礦分布:鼎蜀鎮以北1公裡處黃龍山,以北3.58公裡處的朝陽山。以西12公裡處宜興林場。以南6公裡處的鳳凰山,以南8公裡處的蘭右。西北1.5公裡處的青龍山。湖父鎮西南的紙坊、罄山寺。張渚鎮以西4公裡的西山橋處。茗嶺鄉以南3公裡處的向山、平園村。太華鄉楊店官莊缸窯界。銅峰鄉的西梅園。

白泥礦分布:鼎蜀鎮以南6公裡處的白泥場,7公裡處的東大潮山,8公裡的蘭石。西南2.5公裡處的南山。太華鄉橋涯村、深洞村。茗嶺鄉以南3公裡處的向山、平園村。湖父鎮以西4公裡處的蒼塢。

嫩泥礦分布:鼎蜀鎮西南2公裡處的沙山。以西3公裡的石柱頭、紅廟、香山。以南3.5公裡處黃泥嶺。西北1.5公裡處青龍山。茗嶺鄉長崗嶺。湖父西南3公裡處的七裡棚、九裡山。太華鄉楊店。

耐火泥分布:張渚鎮西的雞籠山。太華鄉楊店,茗嶺鄉以南2公裡處的塗裡,大廟西的北山。鼎蜀鎮西北1.5公裡處的青龍山。其他還有:茗嶺鄉涯村瓷土、瓷石礦,湖父鄉以東省莊瓷土、瓷石礦,立新紅泥礦,大港小塢頭紅泥礦,柏山永康瓷石礦,鼎蜀鎮以南7公裡處東大潮山北坡的紫砂石等等。

宜興的陶土原料都産在鼎蜀鎮附近幾十裡範圍内的山區和原野。宜興境内有三條主要山脈,即銅官山脈、龍池山脈和太華山脈。陶土資料主要分布在這些山區裡。據1957年江蘇省工業廳勘查的結果,僅鼎蜀鎮附近的水潮山、蘭山、南山和黃龍山等幾處的陶土蘊藏量就達1000億噸以上。

來源:《紫砂壺全書》

©版權聲明

文章内容來源于網絡,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

· 延伸閱讀 ·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3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4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5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6

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紫砂陶原料五色土原料種類與分布)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