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青年皮影藝術家馬靜
自15歲起,馬靜開始跟随爺爺和父親學習皮影的雕刻技法和制作工藝,後又拜師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經過多年的學習和鑽研,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個人風格。
馬靜的父親馬德民是叱咤皮影界的收藏大師。30多年來,馬德民緻力于皮影藝術的創新發展和推廣傳播,也在馬靜的心裡撒下了藝術的種子。“沒有父親30年如一日的堅守,或許我不會從事皮影事業。”在馬靜心裡,父親一直是自己的人生導師和榜樣。
馬靜近照
或許,誰都不曾料到,這樣一個瘦瘦小小的90後女孩扛起了家族的重擔,成為馬氏皮影第六代傳承人,并憑借着自己的聰明智慧,為皮影藝術插上了新的翅膀。
2016年,在剪紙大師王龍的啟發和指點下,馬靜将磁性剪紙藝術與馬氏皮影藝術巧妙融合,創作出了磁性皮影。磁性皮影,顧名思義是使用了有磁性的材質,使皮影表演擺脫了戲台的限制,解決了皮影人不能自動做動作,人工操縱不便的問題。
馬靜還将磁性剪紙藝術與馬氏皮影藝術巧妙融合,獨創出動漫剪紙皮影藝術品類,這種新的方式不僅将剪紙藝術皮影化,同時也将皮影藝術卡通畫,具有獨特的新穎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性。
中國剪紙博物館王龍館長和中國平安福文化創始人呂國明先生對馬靜稱贊有加,認為磁性皮影是對皮影和剪紙的一次創造性的改革。“本着尊重傳統藝術的前提,我不斷對皮影的雕刻及表演進行改良,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并喜愛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馬靜堅定的眼神裡閃爍着希望的光芒。
為了更好的傳播皮影藝術,在父親馬德民的建議下,馬靜與父親的徒弟姚洋等成立了馬氏皮影劇團,在田間村頭搭起皮影戲戲台,每周帶着演出團隊到基層義演。接下來,他們計劃用流動大篷車的方式,沿着“一帶一路”路線進行全國義演,讓更多人能近距離接觸這門古老的藝術,加深對傳統曲藝形式的了解。
楊宗保和穆桂英 驢皮 40-cm×30-cm×2 2016
2018年,馬靜創作的皮影作品《楊宗保和穆桂英》《小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美術類)滾動資助作品,這讓她備受鼓舞。皮影《小生》創作于馬靜在四川學習皮影期間,因深受川北王皮影的影響,該作品以成都皮影為原造型,采用南北結合的雕刻手法,還對新的皮影造型進行了複古處理,使作品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皮影戲看似簡單輕松,制作和表演技藝卻十分考究。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镂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這是一個複雜且奇妙的過程。“操縱皮影極其考驗功力,要想把人物表現得惟妙惟肖,就必須有高超的挑簽技藝。由于我身材嬌小,在剛開始練習表演時,經常感到體力不支,但是我沒有放棄,也不想放棄。”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馬靜不斷加強基本功訓練,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之下勤學苦練,逐漸積累了大量的表演經驗。
數千年來,皮影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雕琢和藝術提煉,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卻因為陳舊的表現形式和表現内容,而逐漸被現代的年輕人所抛棄。皮影曆史需要講述、皮影的技藝需要傳承、皮影的明天需要創新。如何讓皮影藝術後繼有人,成了馬靜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非遺’是曆史發展活的見證,又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我想讓更多人有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機會,實現皮影技藝的活态傳承。”馬靜将不同主題的皮影制作出教學課件,“這些課件圖文并茂、簡單易懂,小孩子也能看得懂、學得會。我還想把這些課件放到網上,方便進行遠程教學。讓大家體驗到‘互聯網 ’時代的便利,同時,也把傳承皮影的事一并完成了。”馬靜說道。
(光明網記者劉冰雅采訪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