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育風雲錄
編輯|體育風雲錄
雖然女乒出過王楠、張怡甯、郭躍、李曉霞、陳夢、孫穎莎等實力不俗的運動員。
但衆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當年那個受不了刺激的小個子冠軍——鄧亞萍。
從乒壇大魔王到身家過億的劍橋女博士,她的人生就像她的微博名字“小個鄧亞萍”一樣充滿曲折。
01 受不得刺激的乒壇傳奇
因為父親的遺憾,鄧亞萍在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被抱到乒乓球館看球,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極有天賦的她逐漸愛上了這項運動。
努力兩個字讓9歲的鄧亞萍傲視所有同齡段選手,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單打冠軍。
可就在她對自己的體育之路充滿信心,得到去河南省隊接受專業訓練的資格、準備躺赢人生時,卻被人退了回來。
“身體條件不合适,沒什麼培養價值”
雖然一米三的她打敗了隊裡所有的小夥伴,但身高卻讓她在乒乓球這條路上跌了大跟頭。
本是撲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紀,她卻為了能在球場上身輕如燕、靈活移動,穿着三十斤的沙袋做負重訓練。
鄧亞萍曾說自己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越被人覺得不行,就越要行給你看。
四年時間裡,轉入鄭州市隊的她球技越發娴熟,在少年競賽上一口氣拿下兩個冠軍,而曾将她拒之門外的河南省隊也是悔不當初,先後找了她教練兩次,才把人借調過來。
而13歲的鄧亞萍,也沒有辜負所有人的期望,順利拿下了全國錦标賽冠軍。
此時的她想低調都不行,因為國家隊教練——張燮林已經盯上這個好苗子了。
雖然5個教練中有4個都投了反對票,但惜才的張燮林還是力排衆議,把鄧亞萍領進了國家隊。
直到這時,她才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看着球齡長、身高比自己高、技術比自己好的隊友,她對自己也越來越狠了。
除了每天比别人多練40分鐘,還另辟蹊徑,琢磨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新打法。
1989年世乒賽,16歲的她首次代表國家出戰,從此便所向披靡包攬了所有世界大賽的金牌。
在國家隊的九年裡,身高1米55的她拿下18個世界冠軍,4塊奧運金牌,連續八年排名世界第一。
隻要有她在的比賽,銀牌就是其他參賽者的天花闆,直到1998年宣布退役,屬于鄧亞萍的時代才落下帷幕。
02 我是鄧亞萍
退役後的鄧亞萍和其他運動員一樣,面臨着艱難的抉擇。
是跟大多數前輩一樣,留在隊裡做教練,還是出國打球,可鄧亞萍卻做了一個不符合常理的決定:讀書。
這個想法起源于去奧委會開會的時候,别人要麼是頻頻點頭,要麼是大膽發言、提出自己的見解。
唯獨鄧亞萍,台上說一句翻譯在她耳邊重複一句,做什麼都比别人慢半拍,這樣“與衆不同”的感覺讓她很是不爽。
或許過去别人對體育人隻能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兩個詞形容,但是她卻要改變這個刻闆印象。
隻可惜,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小時候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訓練了,功課很差,所以剛進入清華學習英語的時候,她連基本的26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全。
接近于零的基礎,可想而知她必須要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努力。
“找不對方法,就很急”
早上五點準時讀、寫、背,晚上12點前就沒有睡下過,每天14個小時的埋頭苦學,讓她的英語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以前一篇五分鐘的英文演講,要準備一個月才敢上台,如今是張口就來。
2001年,鄧亞萍作為北京申奧大使,現場那一口流利的英文闡述報告驚訝了多少人?
順利從清華畢業,拿到諾丁漢大學的碩士學位後,就在薩馬蘭奇的推薦下進入了夢想中的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幾年之後,外界對于鄧亞萍的形容詞就從乒壇傳奇變成了“劍橋第一人”,那一年她35歲。
“從劍橋畢業後我能為中國人做更多”
而她也沒有忘記對薩馬蘭奇說的那番話,第一時間回到祖國,把工作和獎金等上億的資産,全部奉獻給體育項目的發展。
身份的幾經轉變,讓鄧亞萍的身上多了一個又一個标簽。
除了世界冠軍,還有女博士、從政人員、創業者、明星。
每每被問到,這麼多标簽你更喜歡、更傾向于哪一個的時候,她的答案總是那幾個字——我是鄧亞萍。
直到2016年,她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43歲的鄧亞萍懷着激動的心情回到了家鄉鄭州,成立了體育産業投資基金,投身于體育公益事業中。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幾十年前在國家隊經曆的一次“結對子”、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的活動。
當時鄧亞萍資助的對象,是一個來自河南農村的女孩。
在國家隊體驗生活那些天,她隻吃菜、不吃肉,好奇心的趨勢讓她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這才知道,女孩吃不慣肉是因為之前沒吃過、不敢。
明明是同一個省份,農村和城市的孩子卻有這麼大的差距,這讓鄧亞萍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也正是從那時起,開始關注起了弱勢群體,經常把比賽獎金捐出去,如今身價過億、有能力了,更想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河南紅十字會捐款,幫助數百名失學兒童重返學堂,為山西捐希望小學。
而對于那些有體育天賦,想要出人頭地的孩子,她也和有關部門發起了“星球計劃”幫他們實現夢想。
除此之外,還會像當年“結對子”那樣,邀請農村女孩遊覽北京,帶她逛街、吃好吃的、去自己的訓練中心。
在此之前,女孩隻到過有着柏油路的縣城,她說這是她夢裡才見過的地方,将來想把自己的家鄉也變成這樣。
從此,女孩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名為“期望”的種子,對别人的孩子尚且如此上心,更别說對待自己的孩子了。
03 赢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2004年,鄧亞萍與前國家的乒乓球運動員,如今的身居高位的林志剛低調結婚,在法國生下兒子林瀚銘。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有乒壇大魔王這樣的母親,林瀚銘自然不會差到哪去。
9歲那年,鄧亞萍和兒子商議過後意見達成一緻,把目标鎖定在“乒乓球”項目上。
畢竟父母都曾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作為孩子多少有點遺傳,這不就是别人口中“赢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嗎?
長達五年的訓練後,林瀚銘報名參加了北京市舉辦的乒乓球錦标賽。
雖然心中忐忑,但是經受過系統訓練、又有世界冠軍指導的先天優勢卻讓他不那麼緊張了。
賽後輕松奪得一枚男子單打金牌,男雙、男團兩枚銀牌,一枚混雙銅牌。
雖然在外人看來,這點成績算不上什麼,但是鄧亞萍卻興奮了很久很久。
第二年,信心滿滿的林瀚銘再次報名參賽,結果也是毫無意外:滿載而歸。
看着兒子越來越優秀,鄧亞萍不由地發了個朋友圈并配文:“有付出就有收獲”,網友們對此也是議論紛紛。
雖然有天賦、有一個乒壇傳奇的母親,林瀚銘确實比别人更容易打出成績,可事實卻并非如此。
第三次參加比賽,林瀚銘雖然也拿到了冠軍的榮譽,但是卻丢掉了男單金牌。
望子成龍的心情,讓鄧亞萍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兒子在比賽中的問題。
“個人綜合能力、戰術能力有待提高,還需要再努力”
看得出來作為世界冠軍,鄧亞萍對兒子的訓練要求還是非常嚴格的,可即便如此努力,林瀚銘與乒乓球國家隊的距離也是越來越遠。
在人才濟濟的國家隊,16歲這個年紀都能打出個世界冠軍,比如15歲進隊、16歲奪得世青賽男單冠軍的馬龍。
比如14歲進入國家隊,僅僅過了三個月就奪得了世界青少年挑戰賽男單冠軍的張繼科。
16歲的鄧亞萍,也在這個年紀奪得了世界冠軍。
反觀16歲的林瀚銘還隻能在北京市的比賽争奪金牌,年齡上已經很吃虧了,其次就是身高的緣故。
因為喜歡打籃球,他已經接近一米八了,而國家隊裡身高偏高的馬龍也才1米75。
對于乒乓球運動員而言,身高并不是一個優勢,然而對于衆人擔心的問題,鄧亞萍卻淡然一笑。
早年她讓兒子打乒乓球并不是為了進國家隊,讓他複制自己的童年。
僅僅是站在母親的角度,希望用體育的輸赢,磨煉孩子的意志。
再者如果林瀚銘未來的文化課吃虧,說不定可以靠乒乓球作為特長生進入一個好學校。
不得不說,冠軍就是冠軍,格局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結語
如今48歲的鄧亞萍除了家庭和事業,把僅剩的四成時間,全部投身到慈善中,奔波在各個城市之間。
随着信息時代的發展,她參加了越來越多的線上公益,用榜樣的力量,點燃更多人生活中的光和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