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在玉米中的作用,如何在滴灌玉米中科學施用鎂
植物根據自身的生長發育特征來決定某種元素是否成為其所需,人們将植物體内的元素分為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根據植物需要量的大小,必需營養元素分為大量元素包括氮(N)、磷(P)、鉀(K),中量元素有硫(S)、鈣(Ca)、鎂(Mg);另外在鹽堿地中土壤鹽分八大離子是由土壤陰離子和陽離子組成,陰離子由碳酸根(CO32-)、碳酸氫根(HCO3-)、氯根(CI-)、硫酸根(SO42-)組成,陽離子由鈣離子(Ca2 )、鎂離子(Mg2 )、鉀離子(K )、鈉離子(Na )組成。
鎂既是作物必須的營養元素,又是鹽堿地的八大離子之一。那麼在玉米生長中鎂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鎂的營養價值
1、參與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有研究表明,缺鎂植物葉片易發生或加劇光抑制現象。鎂存在于植物體内葉綠素分子中心,占葉綠素分子量的2..7%,對維持葉綠體結構舉足輕重。植物一旦缺鎂,葉綠體結構受到破壞,基粒數下降、被膜損傷、類囊體數目降低。
2、鎂是多種酶的活化劑
植物體中參與光合作用、糖酵解、三羧酸循環、呼吸作用、硝酸鹽還原等過程的酶都需依靠鎂來激活。Clarkson和Hanson(1980)曾将需要或被鎂激活的酶分為三類:(1)轉移磷酸基團和核苷的酶類:(2)轉移羧基基團的酶類:(3)部分脫氫酶、變位酶和裂解酶。
3、影晌氮代謝
鎂可以提高硝酸還原酶的活性水平,Mg能穩定蛋白質合成所必需的核糖體構形,缺Mg導緻核蛋白體解離成小的核蛋白體亞單位。
4、鎂參與脂肪和類脂的合成
5、鎂參與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
第二、玉米缺鎂的狀況及表現
鎂主要存在于幼嫩器官和組織中,植物成熟時則集中于種子。
植物常見的缺鎂症狀一般分為2種類型:一種以葉脈和葉片的植物如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症狀是下葉位的葉身前端及葉脈間呈條紋狀褪綠;另一種表現為葉片全部失綠,主側脈和細脈保持綠色:或是沿主脈呈斑狀褪綠,葉片邊緣完好,形成清晰綠綠相間網狀花葉;或是從葉尖和葉片邊緣開始褪綠黃化,形成掌狀黃綠或紅綠相間的花葉,嚴重時邊緣壞死,早衰。而無鎂時,植株會死亡。
玉米一般在拔節後發生,症狀為下位葉前端脈問失綠,并逐漸向基部發展失綠,組織黃色加深,葉脈仍為綠色,呈現黃綠相間的條紋,有時局部會出現念珠狀綠斑。葉尖及前端葉緣呈現紫紅色,脈間失綠部位出現褐色斑點或條斑。
第三、鎂素資源組成
1、土壤中的鎂素
礦物态鎂、交換态鎂、非交換态鎂(緩效态鎂)、溶液态鎂、有機物中的鎂
2、肥料中的鎂素
含鎂肥料主要有氯化鎂、硫酸鎂、石灰粉、生石灰(白雲石燒制)、菱鎂礦、光鹵石、鈣鎂磷肥、鋼渣磷肥、鉀鎂肥、鉀鈣肥
3、其他來源的鎂素
降雨帶來的鎂或者灌溉帶來的鎂
第四、鎂肥介紹
1、六水合硝酸鎂,分子式Mg(NO3)2(H12MgN2O12)鎂含量15.5,産品特征:無色單斜晶體,極易溶于水、液氯、甲醇及乙醇。
2、六水合氯化鎂,分子式MgCl2(Cl2Mg·6H2O),鎂含量40~50。産品特征無色結晶體,呈柱狀或針狀,有苦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3、硫酸鎂,分子式MgSO4·7H2O,鎂含量9.9,産品特性:白色結晶,易溶于水,稍有吸濕性,水溶液為中性,屬生理酸性肥料。
4、螯合鎂,EDTA-Mg,鎂含量6.0,産品特性:白色結晶粉末,易溶于水,鎂元素以螯合态存在。
第五、鎂肥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鈣、鎂、鐵和鋁等離子與磷酸鹽作用生成難溶化合物,導緻磷的移動性大大降低,且可逆性差,磷酸根很難再釋放。
2、若滴灌水的硬度較大,鈣、鎂雜質含量較高,在一定酸度條件下也會産生鈣、鎂沉澱。
3、當水源中同時含有碳酸根和鈣鎂離子時可能使滴灌水的pH增加進而引起碳酸鈣、碳酸鎂的沉澱,從而使滴頭堵塞。
第六、滴灌玉米如何合理補充鎂呢?
1、适量補充,少量多次。由于鎂與土壤中碳酸鹽及磷肥溶液産生沉澱,因此,施用時候應該注意少量多次,尤其在新疆地區灌溉水普遍偏堿性,過量的碳酸鎂沉澱可能會堵塞滴灌系統。
2、化學态鎂要與磷肥錯開滴灌,必要是建議選擇絡合态鎂。由于鎂與磷酸根容易産生沉澱,建議先滴鎂後滴磷肥或者先滴磷肥,然後滴灌清水或者氮肥50分鐘,在滴鎂肥。當然如果滴水時間不足或者作物缺鎂明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施用絡合鎂。
3、可以通過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中鈣鎂的有效性。通過滴灌酸性肥料或者其他酸,降低根區pH值,能夠增加土壤中鈣鎂的溶解性,從而提高磷肥的有效性。
4、适量葉面噴施有利于緩解缺鎂狀況。但是切記葉面噴施鎂肥,不應該與磷酸二氫鉀混合。
整體上講,鎂在玉米生産中意義很重要,建議從拔節期開始注意補充鎂肥,适當适量滴灌,有利于玉米增産。
作者:新疆農墾科學院梁飛,希望對大家有用,具體操作可以私信我,另外其他平台轉載請私信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