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切問而近思全文翻譯簡短

論語切問而近思全文翻譯簡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8 03:55:15

論語切問而近思全文翻譯簡短?7.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切問而近思全文翻譯簡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論語切問而近思全文翻譯簡短(不敢不勉論語繹讀之一七八)1

論語切問而近思全文翻譯簡短

7.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①文,莫吾猶人也:

文,文學,指對文獻典籍的整理研究,屬于知的範疇,與下文“躬行”相對應。

莫,不是,沒有。

猶人,跟别人一樣。

“吾猶人”是說自己跟别人沒有差距,“莫吾猶人也”是說并不是“吾猶人”這種情況,意為在文學上,我比别人懂得多。舊注中關于“莫”字,歧義紛繁,均不惬意。辨析詳下。

【翻譯】

孔老師說:“在文化修養上,老夫不服任何人,但在身體力行做個君子上,我還不夠格。”

【辨析】

“文莫吾猶人也”辨

本章的解釋曆來頗多歧見,問題主要出在對“文莫”尤其是“莫”字的理解上,迄今尚無定論。

關于“莫”字的訓釋,曆代注家大緻有以下幾種意見:

第一種,“莫”為否定副詞,相當于“無”、“不”。何晏《集解》:“莫,無也。文無者,猶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猶人者,言凡文皆不勝于人也。”

第二種,“莫”為表推測的副詞,相當于“可能”、“也許”。朱子《集注》:“莫,疑詞。猶人,言不能過人,而尚可及人;未之有得,則全未有得,皆自謙之辭。”

釋“莫”為“或許”、“也許”之類的義項,文氣能夠貫通,但問題是驗之于先秦典籍,卻缺少應有的語源學依據。楊伯峻采納吳承仕的說法,認為“莫”是“大約”的意思, 與朱子見解近似,但同樣缺乏書證。從漢語史上看,“莫”字作為“或許”或“約莫”等解,已經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了。

第三種,“文”與“莫”字合成一個連綿詞“文莫”,相當于“黾勉”、“勉強”。 劉寶楠《正義》引劉台拱《論語骈枝》的說法,認為“文莫”即“忞慔”,“黽勉,密勿,蠠沒、文莫,皆一聲之轉。”劉寶楠解“文莫”為勉強行仁,意為:“夫子謙不敢安行,而以勉強而行自承。猶之言學,不敢居‘生知’,而以‘學知’自承也。”

這種說法也很難讓人信從。文獻中“黾勉”這一聯綿詞從來都用做狀語,未見用為主語者。從文義上來說,下句“則”字明顯有轉折義,“黾勉”“躬行”意義相近,上下句則無從構成轉折。

第四種,同樣把“文莫”看作合成詞,解“文莫”為文質。近人但植之《釋〈論語〉文莫》(《制言月刊》第五十期):“文莫猶言文質。言文質無以異于人,猶俗言學問資質亦等于常人耳。”按,此說不通。在《論語》中,“文”和“質”有特定涵義,“質”即内在之德,也即行,而非資質義。“文質”既已涵蓋德行,下文再言“躬行君子”雲雲,就自相沖突了。

第五種,“莫”為訛文,“莫”應為其字。王引之《經義述聞》:“《論語·述而》言‘文莫吾猶人也’,‘莫’蓋‘其’之誤。言文辭吾其猶人也”。聊備一說。

第六種,很多當代注家把“莫”看作語氣詞,相當于“嘛”。“文莫吾猶人也”的意思就成了:文嘛,我還算和别人差不多。這種說法不值一辯,這是把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當成今日的侃爺了!

總上,“莫”或“文莫”的确切意義,遠談不上定論。 筆者也隻能提出兩種猜測,供讀者參考。

其一,“莫”應上讀,“文莫,吾猶人也,”其結構類似于“聽訟,吾猶人也”。愚以為,與其把“文莫”解為文質,還不如幹脆把“莫”看作“學”之訛誤,“文學,吾猶人也。”豈不更順?“文學”與“躬行”相對待,前句為肯定,後句為否定,文氣和語法均十分妥貼。但改經文是解經的大忌諱,能不改盡量不改為好。

其二,“莫”連下讀,在“文,莫吾猶人也”的語境中,“莫”是實詞而非虛詞,同于不是或沒有。“莫吾猶人也”意為沒有“吾猶人”這種情況,也就是跟别人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謂水平不同又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象何晏《集解》那樣講法:“文不吾猶人者,言凡文皆不勝于人也。”如果夫子的意思是在文學上我的水平比别人低,那麼下句轉折之意消失,“則”字全無着落,複句的語法就不通。故此種解法不可取。另一種講法正相反,“莫吾猶人也”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為我比别人水平高,那麼全章文通句順,毫無滞礙。

可是這樣的解法也說不上達诂,問題就在于缺少書證。“莫”作為實詞,當沒有講,位于主謂結構“吾猶人”之前,這種用法在先秦古漢語中十分罕見,故亦很難定谳。在沒有新材料之前,大概也隻能如此了。姑待之高明。

【繹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按,“文”即文化修養,“行”即道德修養。孝悌謹信,愛衆親人,凡此皆為“行”。行為先,文為後;行是落地,文是升華。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按,“約之以禮”亦是行義,與“克己複禮”可以相互闡釋。所謂“複禮”或“約之以禮”,即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之謂“躬行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按,文化為“文”,德行為“質”;文為外,質為内。内外一緻,文質相資,也即博文約禮相結合,方為君子。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中庸》

按,上引《中庸》文其實就是本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一語的解說與展開。在原始儒家看來,“庸德之行”永遠“有所不足”,也即“未之有得”,故“不敢不勉”。此“不敢不勉”以及“慥慥”(急迫狀,時不我待義)才是儒家修身養德之真精神。

陳祥道《論語全解》:“行者,君子之務本;文者,君子之餘事。與其行不足而文有餘,不若行有餘而文不足。今吾于文也,不特猶人而已,然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則是行不足而文有餘也。蓋時之人,與其文不究其實而不知其非,故孔子自謂如此,以救其弊。”

按,陳氏所言,隻是揭示出本章題中應有之第一義:行為本,文為末;内重于外,德行先于知識。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

按,正因為“躬行君子”的目标仍“未之有得”,故“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然則何時“有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篇)君子進德之路,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此為本章第二義。

括言之,本章仍系夫子自勵勵人語,文華而行實,文易而行難,非力行不足以為君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劉宗周曰:“行得盡,渣滓便渾化,上下與天地同流。雖聖人猶以為歉,況學者乎?”(《論語學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