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二語文必背古詩文上冊

初二語文必背古詩文上冊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7 22:59:03

初二語文必背古詩文上冊(初中語文暑假作業攻略3)1

一堂作文課

專注中小學生閱讀和作文指導;關注回複「領取」千元資料免費領

關注

初二語文必背古詩文上冊(初中語文暑假作業攻略3)2

“部編本”語文八年級上課内必背古詩文共13篇,為方便大家學習記憶,以下是13篇古詩詞原文 譯文 考點梳理,趕快收藏吧!很全面!也别忘記分享給身邊的小夥伴哦~

《三峽》(全文必背)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裡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隻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隻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裡,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确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考點梳理

『作者』

郦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随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

『賞析』

郦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隻用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緻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随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答謝中書》(全文必背)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神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将歇,微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麟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歎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将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遊在水中的魚兒争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主題』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賞析』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将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必背)

宋·蘇轼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内,(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遊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着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主題』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賞析』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懷自我排遣的曠達!

——本文體現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懷民亦未寝(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與步于中庭(兩人親密無間);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閑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這裡指蘇轼本人和張懷民),并非簡單的清閑之人

《與朱元思書》(全文必背)

南北朝·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嘤嘤(yīng)成韻。蟬則千轉(zhuà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鸢(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kuī)谷忘反。橫柯(kē)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風和煙都散盡了,天和山是一樣的顔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飄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裡的水路,奇異的山水,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遊動的魚兒和細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浪濤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山巒憑借着(高峻的)地勢,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了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着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嘤嘤,和諧動聽。蟬兒和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吳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主題』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後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賞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為後人留下了衆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绮麗風光,被視為骈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歎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範水的。

《野望》(新增必背)

唐·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岡!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号東臯子,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性簡傲,嗜酒,能飲五鬥,自作《五鬥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緻,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主題』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于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郁苦悶的心情,同齊梁以來绮靡浮豔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賞析』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

《黃鶴樓》(必背)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着黃鶴飛走了,這裡隻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隻看見悠悠的白雲。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隻見一片霧霭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崔颢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的贊歎。《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主題』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遊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感和遊子的鄉愁。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詩的後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情。

『賞析』

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怅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颔聯“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颔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曆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

頸聯“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裡,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鹦鹉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遊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隐隐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

《使至塞上》(必背)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裡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翺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诘,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禅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诘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主題』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此詩叙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賞析』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叙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确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裡說的那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渡荊門送别》(全文必背)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裡送我行舟。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主題』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賞析』

全詩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純用洗練流暢而平易近人的語言來叙事,寫景,抒情,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境界,包含着濃郁的詩味。

《赤壁》(必背)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台中。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别于杜甫。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别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題』

作者感歎曆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而自己卻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詩的後兩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賞析』

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歎前朝人物事迹,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将被虜去,曆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漁家傲》(必背)

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号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随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霭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裡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窦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将士們都不能安睡:将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範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嶽陽樓記》。

『主題』

作者借凄涼的秋景來抒發自己戍邊時的思鄉愁苦之情。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也描寫了功業未成的憤懑、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

『賞析』

詞的上阕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而是邊防凄厲的号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裡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麼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

《錢塘湖春行》(必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斜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譯文

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隻早出的黃莺争着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着春泥在築巢。一些多彩缤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主題』

《錢唐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描寫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範圍是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後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後寫景;後面先寫景,然後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迹。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孟子·富貴不能淫》(必背)

宋·範仲淹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生于憂患》(必背)

宋·範仲淹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裡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别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内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愚公移山》(必背)

先秦列禦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裡,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END-

"閱讀原文"

,獲取更多學習資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桂花糕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