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來都十分重視親情,而在親情的關系中,和我們最親近的當屬父親和母親了。在曆史的發展中,我們對父親和母親的稱呼在各個時代也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對父母深深的情感依賴和寄托。
父親是孩子成長中至關重要的角色,“父親”這個稱謂代表着責任和安全感,在如今的社會裡,我們一般都會稱呼父親為“爸爸”或者“爹爹”,那麼這兩個稱呼都有什麼不同呢?
“父親”的稱呼的變化
人類對于親屬的稱呼詞,可能是最早出現的文字了,而且這些文字的意思變化也比較少。
甲骨文中,“父”的字形像是一隻手舉着一根石斧,所以“父”在上古時期就是指部落勇武的一族之主,有着統禦部落的權力。而往往一個部落都是由一個家庭組成,所以“父”也就有了父親的含義。
周朝時期,“父”就是對父親最正式的稱謂。
到了漢代,人們對于父親的稱呼多了起來,一般稱呼父親為“父”、“公” 和“翁”。三國時期的百科《廣雅》裡就曾有講:“公,父也;翁,父也。”
如社會中,用“父”直接稱呼父親已經比較少見,隻有在南方的少數地區還有殘存。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人們就不再用“父”、“公”和“翁”這樣的單字來稱呼父親了,而是在前面加一個阿字,稱呼父親為“阿父”,“阿公”和“阿翁”。
曹操死前,留下了5歲的兒子曹幹,之後曹幹就一直由曹丕照顧,年幼的曹幹不知父親曹操已死,就經常将其稱之為“阿翁”,而曹丕也總是對曹幹說:“我,汝兄耳。”
兩晉時期,由于五胡亂華的原因,各類少數民族部落内遷,所以一些少數民族裡才有的稱呼也就流傳到了中原。
這時對于父親的稱呼就多了一個“阿爺”或是叫“阿耶”,當時的“耶”和“爺”是一個音。比如《木蘭辭》裡有一句是“阿爺無大兒”,其中的“阿爺”就是指木蘭的父親。
“爹爹”和“爸爸”的由來與區别
可能都以為“爸爸”是一個外來詞,是在近現代社會才出現的稱呼,但其實并非如此。“爸”這個字造字于漢末時期,千年來一直流傳未曾改變其意。百科全書《廣雅》對于“爸爸”同樣有釋義:“爸,父也”。
清代的經學家王念孫著作的《廣雅疏證》裡也有講:“爸者,父聲之轉”。意思是“爸”這個字的讀音,是來自于“父”。
上古漢語裡的“父”的讀音并非是現在的“fu”,而是“ba”, “爸”本是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當“爸”字流轉到中原時,慢慢就取代的原來“父”的讀音。古人造“爸”這個字也很講究,并非隻是單純取“巴”字的讀音。
“巴”字在甲骨文裡,是一條蛇昂首張口的字形,表示蛇想吃東西,引申出“巴望,期望”之意。
而因為蛇會纏繞攀附東西,所以“巴”字也引申出“攀附依靠”之意,父親也是孩子所依靠的對象,所以古人就把“父”和“巴”字結合到一起,組成了新的“爸”字。
“爸爸”的疊詞稱謂也并非是出自現代, 其最早見于晚清時期的小說,很可能是由于清朝的滿族統治者所帶來的一種習慣。
爹的稱謂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廣雅》裡有講:“爹 ,父也。而宋代編纂的《廣韻》一書中也有講:“爹,北方人呼父”。
“爹”這個稱謂是由羌人傳入中原,本音為“多”。所以用“爹”來稱呼父親時還另有特别的含義。
“多”字是兩個“夕”組合到一起。《說文》裡有講:“重夕為多”。而古人一般以三個或三個以上為多。所以在古代能被孩子叫“爹”的父親,一般都有至少三個孩子。而“爹”字也寓意着多子多福。
“爹”字變為現在“die”的讀音大約是源于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而到了宋代之後,“爹”字用來稱呼父親就已經十分普遍了。
部分“父親”稱呼的消失
社會的發展中語言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曆史中對于“父親”有諸多稱呼,随着時代的發展,其中有的稱呼已經改變其原意或者不再使用。
曆史中對于父親的稱呼有過 “爸、翁、 爺、 爹、 公、 大、父”。“父”的稱呼出現最早也最正式,現在多用于書面語中,口語中的父親已被“爸”和“爹”取代。
“翁”和“公”與“父”是同一時期的稱謂,但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就不再使用。“爺”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到了宋代時期, “爺”不再指父親,轉而表示祖父。
“大”則起源于唐代,如今在很多地方的方言裡,依然是表達父親的稱謂。有意思的是在唐代,“大人”這個稱呼也并非是百姓對官員的稱呼,而是孩子對父母長輩的稱呼。所以在了解這一點後,再看電視劇裡的元芳,一口一個狄大人,仿佛是在喊狄爸爸一樣,有種别樣的滑稽感。
“大人”這個稱呼後來指代官員是源于一些阿谀奉承之輩,這些人稱呼官員為“大人”, 隐藏的含義便是叫官員叫爹。慢慢地随着時間的推移,到了明代之後,“大人”也就成了官員的常用稱謂。
古人造字并非是随意而造,都是在經過深思熟慮的考究後才造出的字,“爸”和“爹”意思相同卻又有所差别,而且都能完全代表其背後的深刻意義,可見古人的造字是多麼精妙。
如今的人們也不再糾結“爸”和“爹”這兩個字背後的具體區别,它們都代表父親深沉又無私的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