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題西林壁宋蘇轼詩句

題西林壁宋蘇轼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21:57:50

《題西林壁》宋-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态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綿不絕;側看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有時看到的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看到的是高聳入雲端的山峰。形象的概括出了廬山的千姿百态。

後兩句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隻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态。這兩句奇思妙法,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蘇轼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轼自進入仕途後卷入了新舊之法的争議,他在政治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轼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所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居中,置身曆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的結論。

題西林壁宋蘇轼詩句(蘇轼古詩題西林壁)1

創作背景

蘇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廖同遊廬州。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遊記詩。

題西林壁宋蘇轼詩句(蘇轼古詩題西林壁)2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谪黃州。後又貶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産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