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2-04 17:53:12

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夜讀旅行的意義)1

□斯基

天氣熱起來,人就容易躁動,忍不住出去走一走,他們管這種行為叫旅行。

有人去三亞看海,有人去恩施避暑,有人開車把新疆獨庫公路堵成了“堵哭”公路,有人沒趕上這波早高峰,計劃國慶節加上年假,去新疆堵一波晚高峰。

人們常常把旅行和散心連在一起。當一個人郁郁寡歡,朋友會勸他:“不如出去玩一玩,散散心。”仿佛煩惱是一種物質,給它足夠的空間,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曬,就會自然揮發。

早些年,旅行對情緒的療效挺好。随着交通越來越便利,通訊越來越發達,治愈效果每況愈下。

當你在品嘗夜的巴黎踏過下雪的北京,可能一個微信電話就讓你興緻全無。原來,散心要的不止是海闊天空,還需要暫時與現實一刀兩斷。

手機就像風筝線,你自以為飛的多高多自由,那頭的手一拽,你就能感到骨架子疼。

一個成年人,回憶往事,總會有一兩次值得回味的旅行。可堪回味的,一定與舒适無關。

也許是火車硬座上的徹夜難眠,也許是一座難爬的山,也許是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也許是宿醉後醒來陌生的床。

陌生感與安全範圍内的不可預期性,是旅行最大的魅力。

比如長江,浩浩蕩蕩,千古勝景。從白沙洲到天心洲,武漢城中七座大橋跨江而過,每日往返謀生之人何止百萬,又有幾人能望一望車窗外,看一看江河奔流到海不複回。

熟視了,自然就會無睹。

換作遠方來的客人,何止乘車過江要趴着窗戶看,有精力的恨不得下車徒步走一回大橋。

江還是那條江,橋還是那些橋,沒見過和見慣了,意思就大不一樣。

放下成見,去觀察和探索久居的城市,說不定也能看到新鮮的陌生,感受旅行的滋味。

《可能性的藝術:比較政治學30講》中寫道:什麼是社會科學的洞察力?它首先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号變成問号的能力,把“此時此刻”和無數“他時他刻”聯系起來的能力。這種能力和每個人的敏感性有關,但是,也和每個人的“見識”有關——也就是說,你閱讀過的、聽過的、走過的、觀察過的、思考過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把現實當作“一萬種可能性之一”來對待。

一本好書,讀過再讀,會有新收獲;一座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口的城市,一定有些地方你沒有好好看過,一定有些人等着你去認識。

當你有了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就地旅行,比窮遊還省錢。

有人出門旅行,會做好詳細的計劃,從起床時間到如廁次數,都列入清單。出去一趟不容易,能打卡的景點,絕不能錯過,帶回滿手機的照片,從此不再點開。

比“計劃派”更可怕的是某些旅行團。老老少少幾十人,雄赳赳氣昂昂,哪裡人多去哪裡,聽導遊背誦當地傳說和網絡段子,吃專為遊客定制的八菜一湯套餐。

這類沒有“不可預期性”的旅行,是可以靠“想象旅行”替代的,點一份手抓羊排外賣,對着電腦上的内蒙古風景紀錄片吃下去,就當是在蒙古包了。

想象旅行,比就地旅行更省錢。

逛吃逛吃,是旅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隻有逛吃逛吃,還算不上有意義的旅行。

旅行不宜人多,一人、兩人,最多三四人同行。人一多,便脫離不了固有的社會身份,何時行,何時止,都不大自在。

旅行不宜太快,能自駕就不坐火車,能坐火車便不乘飛機。旅途的經曆,比抵達目的更有價值。若一飛即至,李白又怎能寫出“但見悲鳥号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的蜀道難。

旅行宜動也宜靜。越過山川和叢林,望一望“長河落日圓”,又或者像徐霞客一樣,在冬天的黃山,“兀坐枯坐聽雪溜竟日”。

動靜之間,思身自何來,心所欲往。這,也許就是旅行的意義。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