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春期厭學驚恐

青春期厭學驚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0:31:35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1

自殘的少女

小睿今年13歲,是一位漂亮的初一女生。今年剛開學沒多久,小睿細心的班主任就發現小睿的精神狀态有些不正常。

後來更發現她經常掐自己的手、胳膊,找她談心之後才發現,她從四五年級時就開始有這些自殘的行為。

胳膊上除了有被她自己掐出來的痕迹之外,還有很多條新舊不一的劃痕,盡管都不是很深,但那密密麻麻的細線還是讓她班主任感到觸目驚心。

遂要求她的父母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小睿的父母帶她去了精神科就診治療,但是服藥後并沒有好轉,反而還出現了加重的迹象,到後來隻要去學校就會出現各種不适的症狀,頭暈、腹痛、嘔吐等等。

直到有一次在學校門口情緒崩潰,大哭到暈厥之後,父母給她辦理了休學。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2

《李楠的選擇》——小睿和李楠一樣懂事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3

厭學表象的背後

平時小睿就喜歡玩手機,辦理休學之後更是手機不離手。所以,小睿的父母就認為她就是貪玩,不願意去上學,而她的各種痛苦的表現,包括她自殘的行為,都是為了達到不去上學的目的。

但是,在我跟小睿的溝通之後,發現她對學習本身并沒有明顯的排斥情緒,學習成績雖然不算拔尖,但是一直比較穩定,和同學們之間的關系也比較融洽,并沒有被欺淩的經曆。

為了盡快找到她問題的根結,我給她安排了一次沙盤遊戲。

她的沙盤呈現出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小女孩在碼頭邊眺望着河的對面,對面是一對夫妻帶着他們的兒子背對着女孩,在往遠方走去。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4

小睿的沙盤作品

顯然,這個沙盤中呈現出來的場景就是小睿一直以來所擔憂的,擔憂自己被爸爸媽媽抛棄。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5

颠簸流離的童年

小睿的童年,經曆了太多的分離,這是她内心裡被“抛棄”的情緒之所以那麼強烈的原因。

剛出生沒有半年,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把她交給了奶奶撫養。而在她兩歲時,奶奶由于生病又把她送到了外婆家。

而外公、外婆在經營一家早點店,每天淩晨一兩點就要起來準備生意,而她就獨自一個人被留在家裡,在她的記憶中,她經常一個人在黑夜中看着窗戶直到天亮。

等她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又被送到了姑姑家裡。在這裡她經常被表哥、表姐欺負,卻隻能忍氣吞聲。

直到上小學,才被爸爸、媽媽接到身邊,而這個時候他的弟弟已經四歲了。

回到媽媽身邊之後,她一直表現的非常乖,但是,這其實是她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在幼兒園時,她幾乎每天都會有陣發性的心慌,一般持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

而到了三年級之後,這種陣發性的心慌就更加的頻繁和強烈,很影響她的學習。

為了讓自己能夠不受這種心慌的影響,她就會通過掐自己的方式,來讓自己集中注意力。

而在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時,她就會用小刀劃破手腕、胳膊的方式來懲罰自己。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6

《人不彪悍枉少年》劇照

——小睿努力學習也是為了讓父母開心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7

“變态”的習慣

除了經常心慌之外,小睿還有一些和普通孩子很不一樣的情緒反應。比如說她自幼就很喜歡蛇、蜘蛛、蠍子等一般孩子會感到害怕的小動物,卻很讨厭蝴蝶、青蛙、小兔子等普通孩子都會很喜歡的小動物。

對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經常會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想。比如說,她奶奶外出散步,她就會因為擔心奶奶被車撞到了而坐立不安,甚至會因此不停的給奶奶打電話讓她趕快回來。

爺爺生病住院,她就天天追着媽媽問,爺爺會不會死。而對媽媽給予她的寬慰,她會感覺很假,認為媽媽在騙她。

小睿更“喜歡”那些能夠讓她感覺緊張、恐懼的事物,這些事情讓她感覺到很真實。而那些美好的事物,會讓她感覺到是虛假的,進而予以排斥。

因為頻繁的分離,讓她自幼就浸泡在“恐懼”裡,盡管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這種恐懼卻一直都沒有遠離她。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8

《多此一女》劇照——被“抛棄”的孩子都會變得很乖巧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9

恐懼的由來

當我把小睿的問題的根源是害怕被“抛棄”,告訴了她的父母之後,小睿的父母都大喊冤枉。

因為小睿日常表現的比弟弟更懂事、乖巧,所以他們甚至是更喜歡她一些。盡管當初為了讨生活,不得不把她放在老家,但自始至終他們沒有動過要“抛棄”她的心思。

不僅僅他們沒有,就連她的奶奶、外婆、姑姑肯定都不會有這種想法。

所以,對于小睿的這種想法和恐懼,他們無法理解。

而事實上,對于兩歲之前的幼兒來說,依戀對象的片刻的離開,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被抛棄的體驗。

即使在兩歲之後,長時間的獨處,也會讓他們體驗到被“抛棄”的恐懼。而對于孩子來說,被“抛棄”的恐懼,就是死亡焦慮。

那種恐懼的感覺,比成年人在夜晚獨自一個人,在野獸出沒的叢林裡體驗到的還要強烈。

所以,一旦一個孩子經常體驗到死亡焦慮,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緩解死亡焦慮就會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主題。

如果沒有得到合适的疏導,這個主題甚至會持續一生。在面對新環境、新事物時,都會引起他們強烈的不适感。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10

長期的獨處會讓孩子産生強烈的死亡焦慮

而小睿的父母顯然沒有理解小睿的痛苦,甚至還把她因為恐懼而表現出來的乖巧,理所當然的當成一件好事。

結語:

盡管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有過自己的幼年、童年。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能夠自然而然的理解孩子的心理。

許多時候,我們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如果我們做不到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那我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所以,作為家長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懂得孩子們的心理規律,是每個父母、準父母都必須做的功課。

-END-

策劃:素琪

作者:縱兆輝

編輯:雪梨

青春期厭學驚恐(13歲厭學自殘竟是為了緩減恐懼和焦慮)11

(文中部分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