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尋找生活的氣息

尋找生活的氣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2:24:57

#尋找頭條生活家#

尋找生活的氣息(尋找生活樂趣)1

竹蛉

竹蛉(拉丁學名:Oecanthus indicus Saussure,别名:中華樹蟋),直翅目蟋蟀科昆蟲。它喜藏于雜草或土塊縫隙中。

其成蟲體長12~14mm,下颚須下唇須各一對,複眼發達,橢圓形,黃褐色;觸角絲狀,前後翅均薄如紙,前足胫節具一對聽器,卵圓桶形,光滑,乳白色。它在中國廣泛分布,在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發現。

中文學名竹蛉

直翅目

拉丁學名Oecanthus indicus Saussure

别稱中華樹蟋、台灣樹蟋、印度樹蟋

蟋蟀科

二名法Oecanthus indicus

亞科樹蟋亞科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收起

87%的人還看了

  • 竹蛉多少錢一隻
  • 蝗蟲和螞蚱的區别
  • 尖頭螞蚱
  • 鳴蟲竹蛉用什麼養好

外形特征成蟲:體長12-14mm,淺土黃色,柔軟。口器下口式。下颚須下唇須各一對。下颚須5節,l、2節粗短,3、4、5節細長,下唇須3節。複眼發達,橢圓形,黃褐色,着生于觸角窩的後下方。觸角絲狀,長度是體長的兩倍。前胸背闆長是寬的1.5倍。前後翅均薄如紙,透明,前後翅均超過腹末,後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細而短,前足胫節具一對聽器,跗節3節,後足特長,胫節背方有兩列齒,端部2枚長刺,跗節4節。雄蟲:似琵琶形,前翅前狹後寬,發音膜大而明顯,橢圓形,内有兩條橫脈。尾須兩根,端部微彎,布滿絨毛。雌蟲:似梭形,前翅狹長。産卵器平直,劍狀,8-10mm,超過尾須,末端有3枚黑褐色純齒。若蟲:(幼合)黃褐色,形态同于成蟲,柔軟,體長5-6mm,大小如小蚊子,無翅。觸角33節,超過體長。卵:圓桶形,光滑,半透明,黃白色,長3-4mm,孵化前乳白色。

生活習性

生活特性

此蟲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若蟲期:5月上旬至7月下旬。成蟲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産卵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越冬期(卵):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

習性特征

尋找生活的氣息(尋找生活樂趣)2

成蟲不活潑,移動以跳躍為主,喜藏于雜草或土塊縫隙中,不吃葡萄,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雜草(如稗草、狗尾草、灰黎,白菜等)的幼嫩組織,8月中旬開始産卵于當年生成熟葡萄枝條中,次年孵化後卵殼仍留在産卵孔中。

白天在枝葉上爬行覓食,隻有受驚時才會跳躍,喜歡在夜間鳴叫,叫聲為 " 句、句、句、句 ……" 很像蟋蟀的鳴聲,但蟋蟀節奏較慢。鳴叫時兩前翅豎立,與身體約成75°角。邊走邊鳴,鳴聲因而忽此忽彼,常常隻聞其聲而不見其影。中華樹蟋因其鳴聲清脆響亮、體型纖細、體色秀麗而成為民問傳統的娛樂鳴蟲之一。

分布範圍據資料記載,此蟲分布于我國廣東、海南、福建、江蘇、台灣等省區。國外分布于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俄羅斯、蘇聯等。

繁養方式

飼養

器具

此鳴蟲以植物的鮮嫩花葉為食,也喜吃蚜蟲,繁殖時,雌蟲常把卵産在植物的嫩枝内。

飼養中華樹蟋的飼養器,可用木質、竹質的圓形、方形盒,紙質較硬的盒子也可以,如有透明的塑料或有機玻璃質的盒子當然最好。但不論何種材料質地的,都應有通氣小孔。

尋找生活的氣息(尋找生活樂趣)3

尋找生活的氣息(尋找生活樂趣)4

尋找生活的氣息(尋找生活樂趣)5

器具

中華樹蟋比較好靜,不喜強光,平時飼養盒不宜多移動,必須移動時也應輕一些,不使其受到較大震動或搖晃,否則會影響它的習慣,造成幾天不鳴。

飼養盒放置的地方,以較暗或弱光環境為好,但也不要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否則,當需要喂食或打掃或觀賞時,突然移至亮處,會使它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而驚慌失措,甚至傷害身軀。

喂養

平時喂飼的食物以蘋果、梨子、南瓜、山芋為主,最好不要喂米粥、米飯,否則容易粘上翅膀,也可适當喂些蚜蟲和鮮嫩的樹葉。食物要新鮮清潔,并經常調換品種,以保證它獲得多種不同的營養成分,增強它的體質。

體質好的鳴蟲,不僅鳴聲響亮悅耳,而且抗病能力強,可以生存較長時間,若保暖保養得當,可養至春節以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