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脫貧隻是邁出了第一步,如何讓脫貧的人們在脫貧之後能夠形成持續的發展,不再脫貧再返貧,并最終走向富裕?産業帶動在這裡就顯得尤為重要,隻有引入一方活水,村民才能持續奔向小康。
白城市堅持兩條原則抓産業扶貧,一個是全覆蓋,确保貧困戶人人受益;再一個是可持續,确保扶貧産業長遠發展,探索了“雙帶四增”産業扶貧模式。
合作社帶動東北黃茹娘賣向祖國南北
合作社種植黃菇娘 讓村民每年增收萬元左右 劉棟 攝
說起小時常吃的黃菇娘,東北人可能都不陌生,現在可吃的水果豐富起來,東北人可能也很少吃了。可對于查幹浩特旅遊經濟開發區嶺下鎮四家子村的村民來說,黃菇娘是帶領他們走向産業緻富的法寶,具有着特殊的意義。
菇娘果,野生于中國各地的山區及半山區,尤為東北最适合種植,被稱為東北特産之一,該果屬純天然,高營養的綠色水果類,鮮果口感好,口味爽甜。具有美容美顔,延緩衰老,預防心腦血管病等保健價值,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嶺下鎮的年平均日照時數2958小時,日照率達60%以上,經調研,光照時間長對菇娘生長十分有利。因此,這裡的菇娘長得是又大又甜。
四家子村副村長,也是安澤菇娘種植合作社的帶頭人之一王超介紹,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11月,發展至今已擁有50棟日光大棚,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0公頃,總投資200萬元,主要緻力于菇娘的種植與銷售,所産茹娘遠銷全國北京、廣州、溫州等地。今年菇娘總生産量達到了25萬斤以上,按最低市場價每斤6--7元的價格,預計年收入也可達175萬餘元。而近期受疫情的影響,茹娘的價格漲到了每斤13元左右。
合作社收益頗豐,也讓村民受益匪淺。因為規模擴大,土地流轉為20戶農戶帶來每垧地8千元的收入。同時,每到收獲季節需要大量人力參與菇娘的采摘,通過雇傭勞動力,今年四家子村1戶貧困戶也能收入1萬餘元,其他非貧困戶50戶參與勞動,平均每人都能收入2萬元左右。通過土地流轉和雇傭勞動力,讓每一個勞動者都能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收獲。
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對産業化結構優化調整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農業種植玉米單一的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把“菇娘”産業做大做強,将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為嶺下鎮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保障。
龍頭企業牽頭 小辣椒撬動大收入
龍頭企業幫助農民種植辣椒增收 劉棟 攝
龍頭企業資金雄厚、技術過硬、市場成熟,在帶動貧困戶脫貧緻富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榆縣天意農産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是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承接貧困戶流轉土地167公頃,建立了“天意紅”辣椒基地,以适度規模經營降低生産成本,在自身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按每年每公頃2200元的标準給貧困戶發放土地流轉紅利。此外,該公司還與全縣3830戶貧困戶簽訂了辣椒種植合同,收購季以每斤高于市場0.1元的價格回收辣椒,可讓貧困戶每畝土地穩定獲利4500元以上。
今年春季該公司為邊昭鎮周邊村貧困戶562戶庭院經濟全覆蓋無償提供辣椒850畝;又無償為貧困戶和殘疾戶提供種植辣椒的肥料。村民張叢付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在他房前300多平方的庭院裡就種着辣椒,如今長勢喜人,每棵秧苗上都結着綠油油的小辣椒。張叢付介紹,田裡種的所有秧苗都是天意公司免費提供的,什麼時候施肥也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指導。到了秋後,公司就會提前告知,把成熟的辣椒統一收走。而且收購辣椒的價格也很高,和種玉米比起來,收入是原來的4、5倍。
庭院經濟遍地開花 村民守着小院賺收入
村民通過在自家庭院種植萬壽菊也能獲得一筆收入 劉棟 攝
走進大安市安廣鎮永強村,隻見這裡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種滿了鮮花,橙黃的花朵碩大而鮮豔,整個村子都仿佛一個大花園一樣。永強村村民江明昌介紹,近4年來,庭院經濟挺好的,比他們種大包米強。以前院裡種包米也就收入四五百元,而種了花後,有人統一收購,再加上政府的補助,收入增加到一千多元。
村支部書記邵廣宇介紹,經過前期的調研,村裡選擇了發展萬壽菊種植項目,根據農戶自願,實現庭院經濟 “整村推進、一村一品”。2017-2019年永強村累計發展庭院經濟163161.7平方米,落實訂單面積163161.7平方米,發放獎補資金46.31758萬元,組織貧困戶484戶次發展庭院經濟。重點發展紅幹椒、萬壽菊等特色作物,庭院經濟“一村一品”初步形成規模,貧困戶年戶均收益達1300元左右。
2020年全村共發展206戶、80000平方米,并訂單回購,以0.4元/斤的價格收購菊花,加上政府每平方米補貼3元,每年每戶至少增收1900元。村民們也實現了守着小院也能賺錢的小目标。
如今,白城市依托于戶均庭院400平方米的優勢,本着适合種養、收益高效、訂單收購的原則,引導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辣椒、黃菇娘、中藥材等産業,并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包保部門和村幹部包種包銷的“雙包”方式,确保農戶通過庭院經濟實現增收。市縣兩級累計投入補貼資金3.6億元,庭院經濟發展到23萬戶(貧困戶5.8萬戶)、21萬畝,形成了支撐脫貧的新産業。
發展棚模經濟 貧困戶賺起了年薪
采摘園讓農民變成賺年薪的上班族 劉棟 攝
在大安市徐氏衆誠采摘園記者看到,數十座大棚四處林立,走進一座座大棚,可以看到裡面茹娘黃了、香瓜熟了、黃桃和大李子也沉甸甸地挂滿了枝頭。徐氏采摘園負責人徐彬介紹,采摘園于2017年4月采取自籌資金、承包經營等方式成立。一期工程投資共867萬元,建設冷棚9棟、暖棚40棟、日光大棚17棟。二期工程投資共1000萬元,占地20萬平方米,建設日光大棚26棟、冷棚30棟。今年,種植草莓2棟,青菜26棟,香瓜19棟,現已售賣完畢;種植柿子3棟,菇娘34棟,正在售賣,目前銷售收入已達70餘萬元。為供應市場需求,滿足客戶需要,采摘園可保障全年不間斷采摘。
采摘園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主動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通過承包大棚、繳納租金,為全鎮貧困戶進行全覆蓋式分紅,2019-2020年累計分紅46.96萬元,2019年帶動貧困戶1109戶,2020年帶動貧困戶1034戶。2020年承包資金(長春市對口扶貧幫扶産業園區建設項目)用于全市資金統籌,投資1000萬元,為全市貧困戶分紅,現已将分紅資金60萬元上繳市财政。
徐彬介紹,園區吸納了6名貧困戶,賺得是年薪,每年3萬元,外加2400元的年終獎金。采摘季還有30-70人左右的零工,每小時工資是13元,對于貧困戶每天還會額外加10元。
白城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設施農業、避災農業為突破口,以發展棚膜經濟為着力點。目前,全市棚膜面積發展到17.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1%,打造标準化棚膜園區186個,棚室保有量達到21萬棟。預計産值可達25億元左右,成為帶領村民緻富的有力引擎。
來源:大安融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