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祖本紀 》:“正月,諸侯及将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
公元前202年,劉邦受群臣進谏,勸其登基稱帝,劉邦假意推脫一番後同意,于是在定陶氾水之北登基為帝,立國号為“漢”。同年,天下大定,定都洛陽。
曆來“馬上皇帝”登基之時,多為倉促行事,有時是因為政治需要,有時是因為屬下等不及“從龍之功”,少有直接在都城登基的。但都城的選定卻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它關系到國運的順利與否,以及一連串的政治意義。
定都洛陽的好處西漢定都洛陽,在當時看起來,無疑是非常正确的選擇。在劉邦看來,定都洛陽有如下好處:
其一,河洛地區為中原少有的盆地,東得虎牢之險,西有肴渑,北鄰黃河,有險可守。同時,洛陽位于天下正中的位置,水路交通便利,有利于控制天下。
其二,河洛地區自古便是各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土地肥沃,人口衆多。夏朝建都于河洛地區,到商朝同樣定都于河洛,直到盤庚遷都。西周建立後,更大力開發該地,建立成周,遷移殷商遺民居住,到東周更是遷都洛邑。說它是當時華夏大地開發最完善,商業最發達的地方也不為過。如果洛陽作為都城,一切都很成熟,直接可以拿來用。
其三,洛陽所在的河洛地區,被曆朝作為都城,同時各朝都是國運綿長,必是龍脈彙集之地。劉邦定都于此亦能得天下龍氣。未嘗沒有與過往比肩之意。
遷都風波三個月後,一個來自齊國的戍卒婁敬托人找關系見到了劉邦。這哥們也是耿直,見到劉邦就說:“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劉邦也是一愣,心想:這哪來的愣頭青。但還是回答道:“是的”。
婁敬接着又是一大段長篇大論,但其中心意思就是說:陛下你得天下的方式和周朝不同,不能這麼簡單粗暴的模仿,定都洛陽必是有德之人,您老人家現在還沒法和周朝相比。所以,為啥不進入關中,擁崤函之險,憑借八百裡秦川及巴蜀之富,這等于掐住天下咽喉,就像秦國一樣。
婁敬的建議如此直白,自然是讓劉邦非常不爽,但他說的也是事實,劉邦開始産生了動搖。但左右的大臣都是山東的老兄弟,自然是更加傾向于繼續都洛陽了,他們給的理由是:洛陽同樣有險關可以依靠,秦朝也不過二世而亡。
當然他們的這個理由就是随便抓的一條,劉邦也沒太當回事;畢竟大秦憑借崤函之固,吊打天下幾百年也是事實。劉邦有點心煩意亂,于是問計張良。而接下來張良的話,讓劉邦徹底下定了決心。
定都關中,建都長安《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張良的話可以歸納如下:
1.洛陽雖然同樣有險關可以依靠,但關内面積小。雖然交通方便四通八達,但也因此容易四面受敵。
2.關中擁崤函之固,八百裡秦川可為根基,同時兼有巴蜀富饒之地,又有西北牧馬之地。
3.關中雖然也要四面防守,但其他三面都沒有像樣的對手,其實隻需要重點守住東面就可以了。
4.交通方面并沒比洛陽差多少,同樣可以利用渭河黃河水運之利。
張良的勸說,終于讓劉邦下定決心遷都關中。遷都關中的決定雖然定下了,但關中目前并沒有一個好地方,秦國都城鹹陽本是一個不錯的地方,但項羽的一把大火讓它徹底變成了廢墟。無奈隻得重新修建一座都城,蕭何受命負責修建都城。
新都城選址于渭河南岸,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同時,将臨近的栎陽作為臨時都城。公元前200年,新都城落成,因地處長安鄉,取名“長安城”,取長治久安之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