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消失的小孩豆瓣

消失的小孩豆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16:56:48

消失的小孩豆瓣(文藝評論消失的孩子)1

冬至清晨,母親目送九歲的兒子出門上學,先行出發的父親在樓下暖車等待兒子。可不過一分鐘的下樓時間,孩子竟在樓道裡憑空消失。播出剛過半程時,《消失的孩子》就憑借絲絲入扣的劇情與對家庭情感的深刻洞察,被業界與觀衆一緻看好,預言為今年懸疑短劇的一匹黑馬。目前其7.7分的網友評分,與年初懸疑疊加“無限流”時間循環的《開端》相當。

究其收獲不錯口碑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原著小說有着較高的還原度——《海葵》作為首發于網絡平台的懸疑小說有着8.6的高評分;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劇本殺”式的叙事模式,帶給觀衆更具參與感、沉浸感的觀劇體驗。不過,《消失的孩子》雖以黑馬之姿赢得較高口碑,但距離《開端》和《沉默的真相》等“現象級”還差一口氣。值得我們肯定的,是《消失的孩子》或許能在暫别上一個懸疑劇大熱周期後,給予後續懸疑創作者以啟示——相比于劍走偏鋒一味渲染案件的離奇恐怖與誇大“人性之惡”吸睛,以“劇本殺”的叙事創新一樣能将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困境講出“懸疑感”;而更重要的,是讓觀衆在與劇中人一同推理、經曆過後,獲得向善的溫暖力量。

消失的小孩豆瓣(文藝評論消失的孩子)2

“劇本殺”叙事下反思何為“愛的教育”

“你叫楊遠,但你從未走遠。你的生活陷入一種循環的困境。”《消失的孩子》每集開頭,都會以這樣的第二人稱展開叙述,細膩勾勒人物看似平靜現實生活下的心理困境。而這也成為該劇帶給觀衆的第一重“劇本殺”觀感——仿佛“劇本殺”開局時每個玩家手中拿到的人物劇本,強化代入感的同時,也為同一案件的推理和劇情推進提供多元視角。

而随着警方對楊遠兒子楊莫失蹤的介入調查,涉案人員逐一登場。相比于一般的懸疑劇,劇中人物不多,但都有作案動機和嫌疑,可每個人又似乎都有合理的不在場證明。女警張葉在偵破案件過程中,靠的不是天才般的靈光乍現,或是對于早早鎖定嫌疑人後的執着追蹤,而是通過拼湊一塊塊線索拼圖,不斷排除“幹擾項”來找尋真兇。而這一呈現,也與“劇本殺”的遊戲進程相似,是為第二重“劇本殺”觀感。

第三重“劇本殺”觀感,則來自于劇集在圍繞“兒童失蹤案”這一主線故事推進同時,更在線索交疊與劇情穿插中,牽出藏屍冒領退休金案、女房東遭遇性侵案。案中案、連環套的結構在懸疑劇創作中并不鮮見,但《消失的孩子》選擇的呈現方式,更接近于“劇本殺”支線劇情、支線任務的處理:即案件的關鍵人物高度重合,彼此關聯、互為因果,唯有逐一破解,相互論證,方能讓真兇浮出水面。

值得肯定的是,主創将“劇本殺”遊戲引入影視創作,不隻是為給觀衆帶來更加沉浸式的追劇體驗,而是在這種叙事邏輯下,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精準再現與深刻洞察,從而凸顯對于何為“愛的教育”的反思追問。

消失的小孩豆瓣(文藝評論消失的孩子)3

故事一開頭,是老舊小區“文明家庭”門牌下,屋裡廂的“雞飛狗跳”。父親楊遠在熬夜趕工中睡過了頭,伴随着母親陶芳喋喋不休的抱怨,手忙腳亂地擠牙膏刷牙。鏡頭一轉,兒子楊莫唇邊挂了一圈奶泡,邊吃早飯邊補昨晚落下的功課。聽到丈夫是為貼補家用接零活“開夜車”,所以疏忽了孩子的功課,陶芳語氣緩和不少,當得知能賺一千五,她嘀咕一句:“剛好夠兒子下個月的興趣班費。”鏡頭再次切回客廳,楊莫趁母親離開的這不到一分鐘,就放下作業,玩起了小汽車,眼神卻忍不住望向了門口的鞋。

僅兩分鐘的劇情,寥寥幾句日常對話,就将一對為兒子操勞焦慮,彼此關心卻又在教育理念上頗多龃龉的夫妻刻畫得淋漓盡緻,也映射出當下無數普通家庭的真實生活場景。而另一邊,兒子楊莫懼怕母親、貪玩也為之後的“憑空消失”埋下伏筆。資質普通的孩子,一邊面對的是母親高壓“雞娃”式教育,一邊是父親的寬容但敷衍的陪伴,最終選擇在鄰居女孩的誘導下逃離家庭。

“我以為自己會和那些傳統的父親不一樣,能傾盡所有的時間和愛,陪伴他的成長,成為一名好爸爸……可是我自以為是的愛,還是把孩子越推越遠。”兒子失蹤後,楊遠的獨白,道出愧疚與自責。對比母親陶芳給予孩子的外在教育壓力,楊遠也在有意無意中消耗着孩子的信任。對大人并不起眼的小事,卻能夠對孩子産生的深重影響。正如他自己所說,可能在孩子走失之前,他已經在一次次食言中把孩子“弄丢了”。

消失的小孩豆瓣(文藝評論消失的孩子)4

懸疑短劇“集體啞火”?噱頭之外更要找準話題發力點

有人說懸疑題材要以奇情、驚悚抓住觀衆,可這部《消失的孩子》除了最終落網的性侵罪犯,并沒有傳統懸疑劇中所謂的“終極反派”“全員惡人”,更沒有血腥殘忍的犯罪呈現與複雜狡詐的陰謀布局。看似“平凡”“普通”,何以牢牢揪住了觀衆的心?

是“劇本殺”的創新叙事包裹下,紮實的現實生活根基。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為罪惡獵奇而生的“模闆”,也不是為推理炫技而生的“工具”,而是仿佛就住在我們隔壁、工作鄰桌的普通人:大人為生計奔波為家庭忙碌,孩子企盼着在學習玩樂之餘渴望家人的關愛。也正因如此,他們所遭遇的家庭問題,也更能夠引發廣泛大衆的共情與思考。

劇集播放前期,讨論度頗高的,是魏晨飾演的袁午。名校畢業的他,原本有着令人豔羨的工作與幸福美滿的家庭,可因為沉迷賭博,不僅妻離子散,還連累父母變賣房産還債。由于患上神經官能症,袁午工作受阻,所以當父親去世後,他一念之差選擇藏匿父親屍體冒領其退休金。從天之驕子淪為藏屍賭徒,他經曆了什麼?追溯成長軌迹,父母對于其生活起居乃至婚姻的包辦、幹預,塑造了其懦弱、逃避的個性,間接造成了命運的悲劇。劇集沒有用所謂“媽寶男”的标簽妖魔化這個人物,而是細膩克制地呈現他在“愛與被愛”中迷失踏錯的彷徨與無助,呼應全劇對于家庭情感與教育的主題探讨。

《消失的孩子》尚未完結,已經有觀衆直呼找回昔日國産懸疑劇的追劇驚喜。确實,曾有一度,“懸疑短劇”是國内品質好劇的新銳力量。2017年,一部12集的《無證之罪》上線,讓觀衆看到“懸疑短劇”的魅力。2020年,《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樓》《白色月光》等更是密集上線,這些劇集都通過案件推理過程試圖折射家庭、情感、職場等諸多話題,在觀衆中收獲不錯口碑。而“懸疑短劇”小成本、小體量撬動大市場的成功路徑,更使其成為影視創作風頭最勁的熱門賽道。多個網絡平台還專門推出針對懸疑短劇的品牌“懸疑劇場”“迷霧劇場”,無論從投資規模還是演員陣容上均有大幅度提升。

消失的小孩豆瓣(文藝評論消失的孩子)5

客觀來說,這些短劇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影視劇越拍越長的“注水”風氣,通過強劇情、快節奏、重推理的創作模式,帶給觀衆欲罷不能的觀感。反過來,其良好的市場反饋,也讓平台和制作公司看到短劇的商業價值,從而形成創作的正向反饋。

然而,繁榮背後亦有隐憂,這些熱門作品存在的叙事、主題等問題也在此後的同類型作品中進一步暴露。比如,去年集結段奕宏、郝蕾、祖峰、吳越等一衆“演技派”的《八角亭謎霧》,原本備受矚目,可收官時網友評分僅5.6。過分追求鬼魅氛圍的營造,留下故弄玄虛的觀感,硬生生将好故事、好演員拖入平庸的境地。而在今年,體量稍大的幾部《獵罪圖鑒》《重生之門》《江照黎明》等在題材内容上各有突破,但遺憾都“高開低走”。相比于劇集中後段節奏拖沓的觀感,更根本的問題在于,主創安放在角色身上的标簽、話題“過載”,反而忽略了現實合理性與主題導向,最終沒能令觀衆滿意,草草收場。相較之下,《誰是兇手》《回廊亭》《雙探》等劇集在市場激起的水花更小,甚至導緻“懸疑短劇啞火”的聲音甚嚣塵上。

在這一瓶頸期,《消失的孩子》未必能夠成為同題材的标杆、精品,但它的出現為懸疑短劇創作找到了新的發力點——當懸疑回歸現實的溫情表達,未必會折損推理的鋒芒與主題的深刻性,反而在大衆共情與讨論中,成為深沉向善的正向力量。

作者:黃啟哲

編輯:郭超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