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設計方面的題型?望洞庭[唐]劉禹錫,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詩教學設計方面的題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古詩注釋:
1.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2.湖光:湖面的波光。3.兩:指湖光和秋月。4.和(hé):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5.潭面:指湖面。6.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隐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7.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8.青螺:這裡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古詩翻譯:
風靜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茏的洞庭山聳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裡,就像白銀盤裡的一隻青螺。
古詩賞析: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甯靜、祥和的朦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詩從一個“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别緻;遠景迷潆、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淨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俨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缥缈、甯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質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的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的表現了千裡洞庭風平浪靜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種朦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隻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号,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無法相映成趣,也就無“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镂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白銀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緻。在詩人眼裡,千裡洞庭不過是妝樓奁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态,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緻。
教學設計:
教學目标:
知識與能力目标: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表達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标:
多方式品讀,合作探究,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目标:
體會詩人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熱愛古詩,提高鑒賞古詩、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轼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随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闆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借助插圖、注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
(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
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麼的甯靜 !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溫柔,一起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 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 你能說說,到底從哪裡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麼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 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隻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贊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内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仿佛看到了什麼?
(4)反複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贊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詞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八百裡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
6、 背誦古詩。
四 、 欣賞名句 積累名句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并品味詩句好在哪裡。
(2)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并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采用指名講,講後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
五、總結
六、作業
默寫《望洞庭》。
感謝您看到最後,讓我的每一個文字都充滿了意義,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點一下“贊”,您也可以将文章“分享”給你的好友,歡迎“轉發”,有用記得“收藏”哦!謝謝您“關注”我,每天分享小學教學知識,感謝您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