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人們害怕的除了夜尿頻多,就是上火了。上火對于許多人來說是煎熬至極的,動不動就口腔潰瘍、牙龈腫痛的,往往就會按常規吃一些清熱下火的藥來敗敗火。
吃完藥,可能症狀有所改善,但是過不了多久,上火問題又容易卷土重來。
如果反反複複吃清涼解熱的藥,在寒冷的冬天身體本就寒,吃過多涼的東西,就容易引發其他的症狀,比如說腹瀉、手腳冰涼。這樣就雪上加霜,得不償失了。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上火分為兩種,一個虛火,一個實火。那這兩者是什麼意思呢?
中醫學中講究陰陽五行,人的健康狀态是由陰陽平衡決定,兩者是相互制約的。如果陰是正常水平,陽過于旺盛,這就是實火,我們就可以吃清熱藥降降火,減弱陽氣達到陰陽平衡。
如果陽是正常水平,陰過于虧虛,那陰就無法制約陽,從而陽氣會體内亂竄,這時就是虛火。如果也用清熱藥降火,就容易傷陰,從而陰陽兩虛。隻有将陰氣補回來,與陽氣保持平衡,便可解決。
那麼,當我們陰虛陽盛的時候,該如何滋補陰氣呢?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滋陰潛陽,清降虛火的方子——引火湯。
主要由這五味藥材組成:熟地黃、麥冬、北五味、茯苓、巴戟天,藥方雖小,但每味藥各司其職,合用功效頗佳。
熟地黃性味甘,微溫;歸肝、腎經。
熟地黃
《本經逢原》:“熟地黃,假火力蒸曬,轉苦為甘,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
此方以熟地黃為君藥,因其善滋陰補血,益精填髓。而虛火主要是陰液不足,使得虛陽上擾,正可用熟地黃大補腎水。
此藥材除了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也可治療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麥冬
《本草分經》稱麥冬“甘、微苦,微寒。潤肺清心、瀉熱生津、化痰止嘔、治嗽行水”。
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無論是肺燥幹咳,虛痨咳嗽,津傷口渴,還是心煩失眠,内熱消渴,腸燥便秘,都可以用麥冬來改善。
北五味也稱之為五味子,性味酸、甘,溫;入肺,心、腎經。
五味子
《本草經疏》:“五味子主益氣者,肺主諸氣,酸能收,正入肺補肺,故益氣也。”
《本草正義》:“陰火上沖激肺之嗽,陽虛火浮,故當黃昏陰盛之時,虛焰發動,乃始作嗽,宜以收攝肺腎為治。”
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甯心的作用,與麥冬二者為佐藥,重滋其肺精。
五味子産地收斂作用可用于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等,另外對于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内熱消渴,心悸失眠也有很好是效果。
巴戟天性味甘,辛,微溫;歸腎、肝經。
巴戟天
《本草經疏》:“巴戟天,主大風邪氣,及頭面遊風者,風力陽邪,勢多走上”
《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暈,洩瀉,食少。”
《本經》:“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志益氣。”
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在方中多味藥為滋陰之品,則巴戟天則适當溫陽,使得陰陽平衡,水火相濟。
另外巴戟天也用于陽痿遺精,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的症狀。
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茯苓
《用藥心法》:“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本草正》:“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祛驚痫,厚腸藏,治痰之本,助藥之降。”
有利水滲濕,健脾甯心的效果。利尿之效有助于巴戟天引火歸元,二者水火同趨,而共安于腎宮。
茯苓對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