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起三國亂世的起源和導火索,史學界給出的答案是來自于黃巾起義。自桓帝繼位以來,為消滅梁氏一族的外戚勢力不得不啟用宦官勢力,這導緻了東漢末年王朝的權力内部出現嚴重的隐患。等到黃巾起義後朝廷已經虛弱到無法抵禦叛亂的地步,隻能任用地方豪強。
自此朝廷允許地方大員可以在當地征募義勇用以剿滅黃巾,而後孫堅、公孫瓒等人物逐漸登上曆史舞台。然而除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群雄外,在剿滅黃巾起義這場運動當中真正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三位元勳卻在這之後并沒有走上群雄逐鹿這條道路,而是在群雄四起的紛亂時期選擇了隐匿。
而這三位不論是朝廷中的地位、本族世家的影響力以及剿滅黃巾的軍功都不在曹操之下,如果當年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聯盟,他們的實力甚至不亞于袁紹。确切地說,如果有這三位的加盟整個漢末乃至三國時期曆史将會形成另一種走向。那麼這三人與袁紹、曹操之流相比,實力真有如此懸殊?答案是肯定的。
黃巾起義初期,朝廷派出了一套王牌陣容,分别是當時東漢軍界一把手何進以及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位中郎将。關于盧植我們其實十分熟悉,他是當代大儒,也是劉備和公孫瓒的老師。
在地方上,範陽盧氏在整個東漢時期都有着強大的影響力;在朝中,盧植作為儒家門第,不少官員都是他的師兄弟和學生。
因此盧植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來自于儒家大師的身份,更是士族子弟、朝中重臣。起初在盧植的率領下,冀州地區的剿匪行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黃巾軍始作俑者張角也被盧植追擊,躲進了城中不敢迎戰。然而正當盧植帶領着士兵做攻城前的籌備時,宦官集團向各地派出了督戰使,其意圖就在于索要好處。
而盧植也因沒有賄賂被宦官集團栽贓,就在即将攻城的前夕,馬上就能抓捕張角的時候,盧植被卸職調回了京師,将最後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董卓。除了盧植,朱儁在剿滅黃巾軍中的軍功也很高,與盧植的士族出身不同,朱儁是寒門子弟發迹于軍中,所以代表了許多軍中勢力。
朱儁在平定黃巾之亂中出的力不少,于是當時不少出戰黃巾的将領和官員中是以朱儁為楷模,在董卓進京師後就有多路諸侯聯名請朱儁出來主持大局讨伐董卓,也因此朱儁在軍中尤其是各路刺史、太守中勢力超出了袁紹。
同樣有着頗高勢力的還有世家大族出身的皇甫嵩,皇甫這一姓氏在整個雍、涼二州影響力都極其大,可以說單論出身有皇甫嵩就沒有董卓什麼事了。
不光是出身,皇甫嵩在軍事方面也強過董卓太多,在董卓接替盧植的工作于冀州對抗張角時,皇甫嵩已經将豫州的局勢穩定了,随後他又率軍北上殲滅了數十萬的黃巾軍。皇甫嵩以首功回京師後并沒有攬功,而是将平定黃巾的功勞推給了朱儁和盧植,這也使得原本得罪宦官集團的盧植官複原職。
然而這三位無論是地方士族還是在軍中都有着無比威望的英雄人物,在讨伐董卓時期卻并沒有站出來。在董卓亂政後,盧植、朱儁選擇了棄官而去,隻不過朱儁在軍中的威望使得他在辭官後依然活躍于反董行動中。
李榷、郭汜禍亂長安時因為忌憚朱儁于是便傳矯诏請朱儁入朝為官,隻不過朱儁的忠心使得他被李榷、郭汜利用,入長安後的朱儁沒了實權,而他的影響力也被李、郭而人利用,最終朱儁病逝于長安。
而皇甫嵩在董卓亂政後并沒有聽從兒子的意見加入讨董大軍,他認為私自舉兵是亂臣賊子的行為,朱儁選擇于王允等百官一樣在朝中密謀除掉董卓。
結語:隻不過在董卓死後不久,皇甫嵩也在不久後死去,并沒有在朝中有所作為。三位功勳之所以有此結果也是因為他們與袁紹、曹操等人不同,時逢亂世他們依舊對東漢忠心耿耿,也因此沒能成為一方諸侯,在董卓、李、郭等人的亂政之中委屈而死,也是令人唏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