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護理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護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2 17:52:51

嚴重多發傷患者通常存在全身髒器重大損傷,尤其是機體心、肝、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傷,患者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加大對多發傷患者重要髒器的搶救診療力度,提高護理水平,對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對嚴重多發傷的救治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傳統的專科救治模式與近幾年改進的一體化急救模式,與之相匹配的急救護理模式也逐漸在改進[1]。我科以臨床上嚴重多發傷的一體化急救模式為基礎,于2012年10月起結合醫院科室自身實際情況,設計并開展了相應的臨床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本文拟通過調查2012年1月—9月和2013年同期嚴重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不同急救護理模式實施情況,對兩種急救護理效果進行評價,以期為急救護理工作的開展及持續改進提供參考。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護理(兩種急救護理模式在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急救效果)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我科2012年1月—9月和2013年同期嚴重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總體,以本科室開展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時間(2012年10月)作為研究界點,将在界點前2012年1月—9月符合入選标準的全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設為傳統急救護理組(對照組),在界點後2013年同期全部患者作為一體急救護理組(研究組)。

納入标準:1)符合嚴重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診斷;2)顱腦損傷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GCS)為3 ~ 7分;3)傷後即刻昏迷時間 ≥ 6 h或傷後24 h内意識惡化再次昏迷時間≥ 6 h以上。

排除标準:1)第一診斷不符合嚴重多發傷或符合嚴重多發傷診斷但不符合重型顱腦損傷診斷;2)顱腦損傷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 8分;3)未實施急救即死亡者。

1.2 方法

采用随機對比研究的方法,通過醫院醫療信息系統提取嚴重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患者的相關信息及搶救情況,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院前搶救時間、院内急救時間、入院時間、出院時間等。根據入院時間、出院時間計算出平均住院日。

1.2.1 兩種急救護理模式實施方法 1)傳統急救護理模式:按照傳統轉科急救護理程序開展實施,科室護士根據排班輪流跟随院急救車出診,院外急救與院内科室急救根據科室排班進行,急救護理工作根據班次及工作職責參與。

2)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對人員配備、急救管理和工作程序進行了優化和改進。具體如下:① 科室全體成員需經過急救崗位培訓及考核,合格後方能給予排班上崗;② 院内急救護理人員由在急診科或創傷外科工作時間5年及以上醫護人員或專科護師擔任,院前急救護理人員由上述類似工作經驗3年以上者擔任;③ 進行急救護理排班分組,每組組長由專科主管護師擔任,每組由5名經過培訓考核合格的護士和護師組成,每天安排至少一名組長值班,根據如學生畢業時期或節假日期間等不同時期,酌情增加值班組長,負責安排指揮及協調急救護理工作;④ 根據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複蘇)開展院前急救工作:積極止血,維持機體有效循環,清理呼吸道,保持氣道通暢;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積極判斷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并發症;防治腦疝,在能有效維持機體循環的前提下,采用脫水劑降顱壓;急救護理信息必需做好記錄,通過醫療信息端口進行實時交互,同時獲得院内支持;⑤ 院内急救工作:院内護理小組根據實時信息做好搶救、輔助檢查等準備工作;傷者入院後第一時間進行傷情再評估,當班護理組長根據标準急救程序配合值班醫師分組開展急救工作,包括:a) 循環組立即建立多條靜脈通道,進行藥物維持及配合呼吸組進行心髒按壓工作;b) 呼吸組進行呼吸支持,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c) 檢查組根據醫囑抽血送檢或分泌物送檢,聯系能進行床旁檢查的科室,同時請專科會診;d) 監測組進行生命動态監測及記錄,聯絡組負責家屬談話、知情同意簽字以及科室間溝通聯系;⑥ 患者入院後及時開通綠色通道,在專科會診後根據會診建議及意見,直接轉神經外科或手術室治療;在轉科前完善家屬談話、護理急救評估單及各項護理搶救記錄,配備做好簡易呼吸器、吸痰器、便攜除顫器、急救藥品等搶救物品的無縫隙轉送,轉送時與接送科室護士面對面交接患者病情、處置情況,清點護理記錄單,并簽署書面交接單。

1.2.2 院内急診救治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後,除轉入專科後治療有所差異外,其餘院内急診救治方法均一緻。包括:① 入院後迅速評定傷情,維持生命征,監測呼吸、脈率、瞳孔、意識等指标,同時迅速進行呼吸支持,根據需要實施氣管插管,必要時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② 對于休克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在擴容抗休克治療的同時進行有效止血及傷口處理;③ 根據專科會診意見,存在手術指征者,迅速完善術前準備,直接轉送手術室治療,若患者不存在手術指征,則及時送入重症監護室。

1.2.3 評價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的觀察評價指标為:院前急救時間、院内救治時間、患者平均住院日及預後。相關定義如下:

1)院前急救時間:指接到呼救到開始實施急救護理的時間;2)院内救治時間:指入院後至專科轉送完畢或轉送到手術室的時間;3)平均住院日:指入院後到出院時間;4)預後:治愈率、轉科前死亡率、轉科後死亡率。

1.2.4 統計學分析 研究資料均采用Excel軟件錄入,運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滿足正态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對象基礎信息特征

本次共納入132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對照組49例,研究組83例。研究組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37.2±4.8)歲,GCS平均評分為(5.2±2.1)分;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35.8±5.1)歲,GCS平均評分為(5.7±1.7)分。兩組性别、年齡、GC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年齡=0.28、t評分=1.01、x2性别=0.69,P > 0.05)。研究組外部損傷因素以車禍傷最多占66.3%(55/83),其次為暴力打擊傷占20.5%(19/83);顱腦損傷類型以腦挫裂傷和顱骨骨折多見,分别占61.4%(51/83)、59.0%(49/83)。對照組外部損傷因素以車禍傷最多占61.2%(30/49),其次為暴力打擊傷占22.4%(11/49),顱腦損傷類型以腦挫裂傷多見,為59.2%(31/49);兩組損傷因素和類型分别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象損傷因素及類型比較

項目

研究組(n=83)

對照組(n=49)

X2

P值

例數

發生率/%

例數

發生率/%

外部損傷因素

車禍傷

55

66.3

30

61.2

0.6603

0.4210

跌倒傷

2

2.4

10

20.4

擠壓傷

5

6.0

5

10.2

暴力打擊傷

17

2.0

11

22.4

高空墜落傷

4

4.8

3

6.1

顱腦損傷分類

腦部挫裂傷

51

61.4

29

59.2

0.6931

0.4388

顱腦内血腫

37

44.5

20

40.8

顱骨骨折

49

59.0

22

44.9

腦幹損傷

5

6.0

2

4.1

2.2 兩組對象急救護理質量對比

将兩組對象的院前急救時間、院内救治時間及平均住院日進行Kolmogorov-Smirnova正态檢驗,結果發現,平均住院日不符合正态分布。将平均住院日進行自然對數轉化後,比較兩組上述變量間的差異,經t檢驗,兩組院前急救時間、院内救治時間及平均住院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x2檢驗,兩組患者治愈率、轉科後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研究組患者預後情況好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急救護理質量對比

組别

治療情況

治療預後情況

院前急救時間/min

院内救治時間/min

平均住院時間/ d

治愈率

轉科前死亡率

研究組

9.8­ ± 8.7

17.5 ± 12.3

29.9(27)

70(84.3)

5(6.1)

對照組

12.7 ± 10.7

23.1 ± 15.7

35.7(32)

30(61.2)

10(20.4)

t/x2值

2.129

2.997

2.365

7.19

5.27

P值

0.025

0.005

0.019

0.01

0.03

[注]平均住院時間括号内為中位數(M

3 讨論

創傷是指機械性創傷因子所緻的損傷,臨床上多見于青壯年,是導緻該年齡段緻死、緻殘原因[2]。多發傷常見于各種意外事故,可由單一或多因素導緻機體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發生損傷,常常危及患者生命。創傷發生後的1 h内素有“黃金1小時”之稱,此時間段患者能否得到有效及時的救治直接關系到整個預後過程[3]。因此對多發傷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創傷急救的發展來看,主要有傳統的專科化救治、院内病房急救以及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體化急救模式。

臨床一體化急救模式的發展,使得急救護士的職能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醫生單純的副手。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的發展,實現了院内外急救信息的交換共享,可以有效進行信息整合從而實現患者轉科的無縫對接或者及時實現新型的手術救治模式,确保患者病情有監護、生命有支持、救治有連續,避免了傳統救治模式的院前救治不及時、運送途中病情監護不到位以及轉科救治不連續的弊端[4-6]。

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專業的急救護理人員,因此我們在人員配置上,不但規定了專業培訓和考核後上崗的政策,更要求急救人員具備重症護理和各臨床常規技能,以保障急救人員能從容應對各突發性事件,提高急救護理質量。本次研究中,在實施一體化急救護理後,83例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70例患者預後良好,治愈率較對照組傳統急救模式明顯升高,轉科前死亡率較傳統急救模式下降了14.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雖然兩組轉科後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研究組轉科後死亡率較對照組還是下降了8.8%。

研究組在院前急救平均時間、院内救治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分别減少了2.9 min、5.6 min及5.8 d,兩組在上述變量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運用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能提高急救效率,影響預後;院前急救時間和院内救治時間的縮短,為患者後期的轉科救治提供了更多時間,對病情變化快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生命救治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較傳統的專科救治模式成功率高,采用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進行急救護理管理,更新了急救護理理念,全程優化了急救護理管理流程,不僅保證了急救綠色通道的在真正意義上的使用,更提高了重型顱腦患者救治的成功率,為創傷急救護理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運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甘曉. 兩種模式對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效果 [J]. 重慶醫學, 2014,7(19):2495-2496.

[2] 陳葉柔. 嚴重多發傷臨床特點及救治體會 [J].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8):129-130.

[3] 胡雨雲. 多發傷的臨床特點及急救措施探讨 [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2):450-451.

[4] 李美鳳, 林惠文, 馬麗珍,等. 急診一體化轉運模式救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價值 [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5):129-130.

[5] 貢曉蘭. 急診一體化救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應用 [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8):43-44.

[6] 趙文靜, 朱爽, 張曉衛,等. 急診一體化護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 [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5, 32(22):62-64.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護理(兩種急救護理模式在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急救效果)2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護理(兩種急救護理模式在多發傷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急救效果)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