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22:29:53

最近的天氣越來越冷

要說吃什麼跟這個季節最配

那非火鍋莫屬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一女子吃完火鍋眼睛感染弓形蟲)1

肥羊、嫩牛肉、毛肚

蝦滑、鴨血、鴨腸

……

統統下鍋

涮涮涮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一女子吃完火鍋眼睛感染弓形蟲)2

隻是想一想

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一女子吃完火鍋眼睛感染弓形蟲)3

但是

涮肉的時候

一定要等肉煮熟再吃

不然

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一女子吃完火鍋眼睛感染弓形蟲)4

前不久

杭州的項女士

感覺左眼看東西越來越模糊

一個月後情況加重

到醫院一查

被診斷患上了葡萄膜炎

醫生判斷

可能是她吃火鍋時肉沒有煮熟

感染了弓形蟲

從而導緻視力驟降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一女子吃完火鍋眼睛感染弓形蟲)5

那麼

為什麼肉沒煮熟會感染弓形蟲?

還有哪些食物不能生吃?

今天

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

為什麼涮肉沒熟透會感染弓形蟲?

弓形蟲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它的主要終宿主是貓與貓科動物。貓糞便中排出的弓形蟲卵囊和包囊,可在濕潤溫暖的外界環境中生存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和多種鳥類,都有機會食入被弓形蟲污染的食料和水而成為傳染源。更重要的是,哺乳動物和鳥類寄生的病原體,不但可以感染各種類型細胞,還在肌肉、器官、血液、淋巴液中可存在數月、數年甚至終身。

由此可見,人類常吃的豬、牛、雞、鴨肉的組織和器官,都很大可能會被弓形蟲感染。如果吃了沒有熟透的涮肉,加之生肉中存有弓形體包囊、卵囊,就極大可能會感染上弓形蟲病。

吃火鍋會得弓形蟲(一女子吃完火鍋眼睛感染弓形蟲)6

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蟲感染沒有劑量效應之說,也就是說偶爾生吃一次有弓形蟲的肉也會感染!

通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但孕婦感染後,病原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影響胎兒發育,可能會誘發胎兒發育缺陷、畸形或死胎。弓形蟲病目前仍然是人類先天性感染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應引起高度重視。

還有哪些食物千萬不能生吃?

吃福壽螺一定要煮熟!

警惕廣州管圓線蟲

福壽螺因曾引發人體感染寄生蟲緻死病例而被多地禁售,但因價格低,仍有黑心商家用福壽螺冒充田螺,福壽螺的個頭比田螺大幾倍,螺體近似圓盤形,而田螺外型呈寬圓錐形,螺旋部的高度大于殼口的高度。

福壽螺帶有多種寄生蟲,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廣州管圓線蟲。廣州管圓線蟲會寄生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嚴重者可能導緻昏睡及死亡。專家提醒,若要食用福壽螺,必須經過100℃的高溫徹底煮透煮熟。

黃鳝沒熟千萬别吃

颚口線蟲會鑽進眼睛

不管家養還是野生黃鳝,都帶有颚口線蟲。當颚口線幼蟲進入人體,它會像無頭蒼蠅在人體内亂竄,進入眼睛可緻失明,進入大腦還可能緻命!專家介紹,吃黃鳝時應當将食材煮熟煮透,并保證在70℃的高溫下加熱4-5分鐘。

吃小龍蝦要謹慎

可能攜帶肺吸蟲幼蟲

肺吸蟲寄生在蝦蟹中,進入人體可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任其遊走到大腦,會有癫痫、失語等神經系統症狀。疾控中心提醒,不生食或半生食小龍蝦、蟹類。小龍蝦的蝦頭易潛伏細菌、寄生蟲,一般不要食用。

不要生吃淡水魚

當心染上肝吸蟲

肝吸蟲的幼蟲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魚蝦體内,一旦進入人體,可以長期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存活長達20~30年。它主要損害肝髒,,可導緻膽管炎、膽管結石等一系列肝膽疾病。研究顯示,1毫米厚的生魚片在90℃的熱水裡燙幾秒鐘就足以殺死寄生蟲。如果将魚放在冰箱冷凍室1~7 天,寄生蟲也可以被殺死。

吃"三分熟"可能吃進牛帶縧蟲

牛帶縧蟲是較為常見的寄生蟲,多以牛等牲畜為中間宿主,最終進入人體。成蟲為乳白色,扁平狀,長度可達4~8米。感染了牛帶縧蟲的患者有時會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瀉或體重減輕等。醫生提醒,為确保安全,吃牛排還是至少到九分熟為好。

荸荠别生吃

可能感染姜片蟲

荸荠、菱角、茭筍等水生植物,如果生吃極容易感染姜片蟲,使腸黏膜發炎、出血甚至形成潰瘍。兒童感染後,會出現臉部浮腫、發育遲滞、智力減退等現象。因此,吃荸荠等水生植物,應當充分浸泡後洗淨煮熟,更讓人放心。

4招教你遠離寄生蟲

1、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杜絕病從口特别是接觸過動物後,應及時洗手。

2、盡量少吃或不吃生食,尤其不吃生的魚、肉、蝦、蟹。将食材洗淨後充分煮熟煮透,再食用。

3、制作生食和熟食、肉類和蔬菜的案闆、刀具、容器和接觸台面都要分開。

4、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應遠離可能感染寄生蟲的動物及食材,以免寄生蟲從傷口進入體内。

來源:科普中國、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