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和七藝,是中國和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都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中國的六藝有兩種含義:1,《周禮》的古六藝指夏、商、西周時代貴族教育的六門學科--禮、樂、射(箭)、禦(駕車)、書、數。2,孔子提出的春秋以來的六藝指的是六經:《詩經》《尚書》《易經》《樂經》《春秋》。
古希臘有“自由七藝”,(liberalarts),意思是自由人應該具備的學識,七藝是西歐中世紀初期學校中的七門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據考證,七藝教育最初是由柏拉圖提出的。
後有人将這七藝的前三門定為初級學科,稱“三學”(trivium),把後四門定為高級學科,稱“四術”(quadrivium)。
公元5世紀羅馬人則有“自由藝術”Artes liberales 或 bonae的學術用詞。當時“自由藝術”指的是:語法、演說、辯論、數學、音樂、幾何和天文學。
古代西方另有“騎士七藝”:騎馬、遊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吟詩。
"六藝"與"七藝"是中西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在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二者作為不同文明體系内的不同教育思想,其誕生的過程和其内容又各具有特點,從培養人才的着力點上說顯現出東西方對人才的培養的目的和對人才思維塑造方面的區别。在這其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今天我們通常所指的“藝術”——繪畫、雕塑似乎并不在其中。構成近代體系的五門“美的藝術”在古代并沒有被歸為一類,他們分别被劃分到不同的學科;柏拉圖(Plato)談論最多的詩歌通常與語法、修辭相伴,音樂與數學和天文學緊密相連;而“視覺藝術”則被排除于“自由學科”(liberal arts)之外。
西方科技、經濟領先,導緻文藝“領先”,也無話可說。東方文明從領跑者成了跟跑者。
曆法有太陰曆、太陽曆、陰陽曆之分。陽曆本來是陽月(奇數月份)31天,陰月(偶數月份)30天(2月通常29天,僅“閏年”的2月才有30天);結果羅馬帝國用凱撒來命名7月,用屋大維來命名8月,屋大維不幹了,憑什麼我的月份小——結果2月挪一天給8月,從8月開始,陽月大、陰月小——形同兒戲。這就是今日通用的“西曆”——實在是不配“公曆”之名啊!
奧運會、七藝都源自古希臘,西方可以結合起來搞,傳承下去。東方人應該有自己的傳承,舉辦六藝賽事,也四年一辦,剛好與奧運會錯開兩年,互相邀請參賽。這比在國外各種撒币、建孔子學院有意義得多。這樣一來,亞運會可以停辦了,或者說被“六藝大比”取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