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清明果,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
但就跟豆腐腦是甜口的還是鹹口的一樣曆來紛争不息,清明果是甜是鹹,也有人各執己見。不僅清明果有甜鹹,還有餡料之分呢。就拿江西來說,宜春市與上饒市的清明果的做法就很不一樣。
上饒是鹹口清明果,外觀跟大号的餃子似的,但又比鍋貼小,裡面包有筍、豆幹、鹹菜等混合的餡料。個大料足,兩個就夠當一頓正餐了。
而宜春,是甜清明果。不包餡料,下圓上尖,如同小山包(也許特意做成墳包的樣子)。每年清明前後,阿姨們都會去野外田間掐尖艾草。不一定一次性做完,會留出一些,平常想吃了就拿攪打好的艾草團和糯米粉做青團吃。
除卻這兩地的清明果,一些地方的清明果裡面還會包其他餡兒,比如紅豆餡兒。
除了餡兒料不同,和團的草葉也有不同。傳統是用艾草,但一些地方會用其他綠色的植物代替,如鼠曲草。一是因為沒有,二是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艾草的氣味。
艾草
鼠曲草
清明果綠油油的,有的朋友在家試着做了,但做出來的卻是發黃又發苦,味道實在是不敢恭維。也許啊,是你忘記加食用堿了,或者是食用堿加多了。
在兩個地方可以加食用堿(以艾草為例)。
一,煮艾草的時候。當清水沸鍋的時候,将艾草放入鍋中,此時加一點食用堿,不用太多,三分之一茶食(艾草大概200克左右)。汆熟之後過涼水。
二,和團的時候。配400克左右糯米粉,半茶食食用堿。加入攪打好的艾草汁和勻。
記住,食用堿不能過多。多了也會發苦發黃。艾草汁可以适量調整,二比一或一比一都行。水沸後上鍋蒸,10至15分鐘,蒸的時間也不宜太久。
艾草性涼,糯米軟糯,腸胃脆弱的人不宜多吃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