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可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大道;能夠用來稱呼的具體名稱,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
空虛無名的空間,是天地得以出現的開始;真實有名的基本物質,是萬物得以産生的根源。
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保持清淨無欲的心态,就可以觀察空間和萬物的微妙之處;如果經常處于多欲狀态,就隻能看到空間和萬物的一些表面現象。
空間和物質同時出現而有不同的名稱,它們可以說都是非常奧妙的。如果能夠反複不斷地去探索它們的奧妙,那麼就能夠打開通向天地萬物奧秘的大門。
在這一章裡,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範疇——“道”。道到底是什麼,其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古今中外學者對其争論不休,意見紛呈。有人說老子講的道是基于世間萬物運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有人則說老子的道是虛無缥缈,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是他所認為存在于物質之上的超越萬物的本源。與老子年代相距不遠的韓非子在《解老》中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他将道與物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存在,即“道者,萬物之所然也。”同時,萬物還須遵循道,這是“之所然”的含義,這表明了道的二元屬性,它不是像宗教哲學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哲學那樣以一種存在掩蓋另一種存在,也不是将兩種存在的關系颠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說明兩種存在,一種是物,另一種是道,道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它是一種超越普通存在的存在。
如果一定要用言語來表述道為何物,那麼道就是萬物的始源根本。
如果一定要用語言來表述名為何物,那麼名就是對所有根源之物的闡釋定義。
本身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沒有固定的載體的,它的偏向是作為事物根源的存在。
宇宙初開,萬物混沌,一切事物皆是從混沌中衍生而出,換言之就是,無就是萬物的根本。
是自然的法則,是自然的運行規律。
宇宙初開至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本身的意義或是定義,存在本身,也可以說有是萬物的根本。
從無之中去觀察有,從有之中去尋找無,對兩者的探索其實也都可以稱之是對“道”的追求,從本質上并無不同。
無和有同出于相同的出處,隻是獲得的是不同的稱謂,對兩者的探索均是非常玄妙非常深刻,但究其本質那就是更加玄妙更加深刻的。
是所有事物所有存在所有定義的起始之物。
可以說這種說法與《易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相合。在《易經》之中,陰陽既是構成天地間萬物的本源,又是世間萬物運行的終極規律。陰陽交合而生萬物,萬物的生老病死、興衰存亡又無不遵循着陰陽消長的大道。
《淮南子》中說:“……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禀授無形。……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曆以之行,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更是明确地提出了道為萬物之本,道為萬事之律,它變化無窮,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是兩千年來中國傳統哲學、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
當今社會,有很多人習慣了大都市的生活,燈火酒綠,車水馬龍,山珍海味,歌舞嘈雜,然而在這繁華與光彩之下,難以掩飾的是人類心靈上巨大的空虛,和精神上的壓抑與窘迫。那種出于生物本性的對于天地自然、萬物規律的思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就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面對這些壓力和精神、心靈上的迷茫,更多的人開始研究博大宏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智慧源泉之一。人們相信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歸途,能引導狂躁的心靈恢複平靜,能讓失落的人重新燃起希望。
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人沒有欲望,那是一種最高的境界,而人有欲望才應該是常态。
人要有欲望,有追求,才有奮鬥的目标。
人不要有非分的欲望,才是人生大智慧。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對什麼事去努力追求,對什麼無所求。
記住老子的話“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