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118章完結感言

第118章完結感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5:55:28

理想邏輯──這裡所說的“理想”姑且不與任何烏托邦式的“願望”相幹,而是指超然于感性直觀和知性判斷之上的一種思維方式。“理想”者,“純粹推理之想”的稱謂,即起之于“理”,又終之于“理”的純思想的過程,是乃典型意義上的理性邏輯理性邏輯的高級形态。這個“純思想的過程”,也就是黑格爾認為高于“辯證理性”或“辯證邏輯”的所謂“思辨理性”或“思辨邏輯”,一望而知,它的前體代償基礎或對應代償詞項應該是動物的“識辨知性”或“識辨邏輯”。【這樣講,很有些像是黑格爾邏輯學的複述,不過讀者若能耐心鑽研下去的話,一定會發現其間所含的是全然不同的内核。由此也可以明白,我在上一章(第九十七章)第一段中對黑格爾邏輯學的正面評價所指者何。盡管許多人對黑格爾邏輯的批判與我恰恰相反:他們較多地贊揚他的辯證法,卻一口咬定他的出發點及其終止點是不值一提的。】(1)

即是說,“理性邏輯”必定是對“知性邏輯”的超越和揚棄,但這種“揚棄”不是向知性的反面發生莫名其妙地轉化,而是對知性本身的自然代償和順勢發揚。(2)

由于既往所謂的“理性”早已被各種五花八門的哲學奢論弄成了一個神秘的空洞,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描繪出理性勢态的大體形象: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是對托勒密的直觀天文體系的否定,太陽東升西墜繞地而行的感覺其實正是造成謬誤的基礎;保持物體處于直線勻速運動狀态并不需要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态,譬如使之靜止反而需要外力的幹預,這一與經驗完全背反的邏輯變革正是從伽利略到牛頓的經典力學得以創立的起點;愛因斯坦更是以“觀察者如果以光速運行”為前提假設,通過理想實驗對麥克斯韋方程由以确立的“以太參考系”提出質疑,從而建構起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體系,即相對論學說。有意思的是,托勒密的體系主要源自“感官上的事實”;哥白尼的體系亦須借助于“觀察”來輔導“邏輯運籌”;而伽利略僅受擺的等時性和斜面實驗這樣一些簡單現象的啟發就精确地計算出著名的自由落體定律;及至愛因斯坦,“觀察”和“實驗”都已成為與感官無涉的邏輯結構内部的事情了。于是,仿佛唯獨那些充斥着種種佯謬的“邏輯推導”最有可能趨近于“真理”,仿佛人類認知史的進化就是一個從“眼見為實”向“邏輯為證”的方向發展的進程。若然,則“符合邏輯”便是最深刻的“符合事實”,或者說,“邏輯比事實更真實”這句看似笑談的格言竟然可能是精神演運的一種趨勢——是乃“理想邏輯”的特定狀态和淵源。【為了避免不應有的誤會,請注意如下三點聲明:第一,理性并不從根本上脫離感性,反而恰恰是感性的發展或感性基礎上的發展,須知知性本來就包含着感性,或者說,知性本來就是“對感性素材的本能整合性感知”(參閱第九十一章和第九十六章等);第二,上述例證仍然隻是一個縮影式的比拟,如前所述,實際的演化過程要經曆億萬年以上的自然史和百萬年以上的古人類史才能夠實現;第三,嚴格說來,理想邏輯的發揚并不僅僅限于科學時代,實際上,發生在遠古氏族和部落中的一切原始宗教,例如從圖騰到人神之類,都可以視為理想邏輯或理想模型式表象的初衷。】(3)

這意味着,倘若感性和知性僅僅是某種失真于對象屬性耦合之本真,則理性也就同樣是一種失真于表象感應屬性之延展。然而正由于它們都是自然客體屬性的代償體現自然客體屬性的存在本身,因此它們無疑都是“真理”的直接顯現,當然也是對“真理”的間接背離。(4)

于是,我們可以就理性邏輯──亦即“理想邏輯”──的本體狀态給以如下概括:

a.如果理性邏輯淵源于感性邏輯和知性邏輯之中,則它們當然禀賦着一脈相承的統一規定性,由此決定了理想邏輯勢必與其前體邏輯之間存在着某種絲絲扣合的運動定律

b.超越于感性耦合及知性本能之硬化程式的理性思維,自是感應屬性進一步緻虛代償的極品,由此決定了理想邏輯必有較其前體邏輯更顯可塑的“僞在”運動質态

c.緻虛演動的思維可塑性,造成某種業已擺脫感應載體之束縛的不踏實的“獨進”态勢,由此決定了理想邏輯必然呈現出浮嚣誇張的“危在”運動向度

d.邏輯可塑性是超時空的高度代償方式,它體現着感應載體自身之條件依賴性日益加劇的程度,由此決定了理想邏輯必須深廣地追索“存在”的運動函量

e.既然理性化的“logic”就是自然化的“logos”的終極結晶,則所謂的“真理”就是等價代償原理等價代償産物,由此決定了理想邏輯必将以“窮盡其知”作為“窮盡其存”的運動歸宿。(5)

以下各章即是上述各項論點的展開。(6)

第118章完結感言(第九十八章理想邏輯)1

注釋:

(1)與辯證邏輯相比,理想邏輯是理性的高級階段。黑格爾對這一點也有清醒的認知,所以稱其為“思辨理性”或“思辨邏輯”。顯然,它是“識辨知性”或“識辨邏輯”(即知性邏輯)的後繼代償增益的産物。須知,黑格爾使用辯證法的出發點是要整頓知性邏輯,是要解決康德遺留下來的此岸之“知”與彼岸之“在”(即自在之物)的關系問題,但事實上黑格爾并沒有真正解決“知”與“在”的關系問題,辯證法隻是他無力解決問題時使用的一個蹩腳的工具,最終隻有效證明了形而上學的禁閉。所以,要理解和超越黑格爾,不是要學習他的辯證法,而是真正弄清作為邏輯之“知”與“在”的關系和發生學原理,解決他沒能解決的問題。

總之,理想邏輯是随着依存對象的增多和感知屬性的代償增益,把對象即實物轉化為概念,然後在概念上推演以解讀整個實物世界的一種最後衍的感應屬性代償方式。理想邏輯也稱之為理性邏輯、純邏輯、思辨邏輯等。純邏輯一般隻運用于數學、幾何學、哲學和物理學。換句話說,理性邏輯包括低級階段的粗疏邏輯和辯證邏輯,而高級階段的精密邏輯或純邏輯才是理想邏輯。

(2)也就是說,理性邏輯以知性邏輯為基礎,是對知性邏輯的順勢繼承和發展,正如同知性邏輯以感性邏輯為基礎,是對感性邏輯的順勢繼承和發展。所以,理性邏輯并不與知性邏輯對立,它們的代償之路是同一條路,或者說,它們的邏輯序列是同一序列,區别隻是理性邏輯的代償路徑或邏輯序列比知性邏輯更長、更複雜一些。

總之,後衍邏輯都是以前衍邏輯為基礎的,是對前衍邏輯的繼承和發揚,自然也包含了前衍邏輯。而且,後衍邏輯隻是後衍邏輯載體的感應屬性。那麼,理性邏輯作為最後衍的邏輯形态,隻是最後衍的至弱邏輯載體(即人類)為達成依存實現必須代償增益而出的感應屬性或感應方式而已。

(3)理性邏輯可細分為粗疏邏輯和精密邏輯。人類最早的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都是粗疏邏輯建立的邏輯模型,難免使用到辯證法。但粗疏邏輯建立起來的邏輯模型不具備延展性,唯有古希臘用精密邏輯建立起來的邏輯模型一步步延展,締造了科學時代日益加劇的知識分化。但精密邏輯的建構最早也是以感性經驗認知為基礎的,如托勒密的天文體系更多還是以人類感性經驗為基礎,與人類的感性經驗匹配,即感性邏輯在先,理性邏輯在後,二者看起來是一緻的;但随着人類存在度的遞弱和理性的發展,純概念的層層抽象越來越遠離人類的感性直觀和知性直觀,理性導出的結論越來越與感性經驗背離,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如牛頓對運動的解釋,都是理性邏輯與感性邏輯悖反,即感官上我們覺得太陽圍着地球,感官上我們覺得靜止不需要力,運動才需要力,而理性邏輯的結論恰好悖反;随着人類的存在度進一步衰減、理性進一步分化,人類理性締造的知識越來越缥缈,離現實越來越遠,非專業的大衆幾乎都無法理解,也無法驗證。如愛因斯坦締造的相對論不僅難以理解,而且難以驗證,其理論最後被接受還是因為愛丁頓通過1919年全日食的觀測進行了感性層面的事實驗證。也就是說,一方面人類感應屬性的代償越來越依賴于理性邏輯,一方面對理性邏輯締造的邏輯模型還是需要感性邏輯來驗證。這就是廣義邏輯證明,即理論正确的确認需要達成廣義邏輯自洽。因為整個廣義邏輯體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衍邏輯是後衍邏輯的基礎,後衍邏輯包含前衍邏輯,同時,後衍邏輯一旦得到确認,也會反過來影響前衍邏輯,如理性(即顯意識的認知)一旦得到确認就會沉澱為知性(即潛意識的本能反應)。也就是說,感性經驗和理性邏輯表面上悖反,但事實上理性是對知性認知的抽象,知性是對感性認知的抽象,理性最後的成果本身就包含了知性和感性。而且,上述人類理性發展的舉例隻是比拟,事實上人類理性的發育成熟本身就是人類史乃至自然史的物演集成。所以,理性和知性、感性的目标都是代償求存,最上層的理性邏輯經過概念的層層抽象,離本真越來越遠,反而需要通過底層邏輯的驗證來實現其“應”的目标。

(4)這就是說,精神的演運(即廣義邏輯的發展過程)使我們的認知從低端的感性邏輯、知性邏輯發展到最後的高端的理性邏輯,高端邏輯的認知不斷推翻低端邏輯的認知,而新的邏輯模型同時又需要低端邏輯驗證。于是,一方面,理性邏輯不斷締造新的認知模型,使得“邏輯比事實更真實”(即高端邏輯比低端邏輯更能解釋這個信息量不斷膨脹的世界),另一方面,新的邏輯模型越來越不穩定,代償效力越來越低,越來越難以實現有效的“應”。實際上,低端邏輯就已在屬性耦合的抽象(即主體用主觀感知屬性與客體的可感屬性耦合,即主體根據感知規定性抽取客體的可感屬性耦合成新的表象)中失真,高端邏輯在低端邏輯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而更加失真,自然導緻高端邏輯模型越來越不穩定。從低端邏輯到高端邏輯,是對“元在”的越來越遙遠的背離和扭曲;但同時,邏輯本身也是“元在”的轉化産物或結果(即遞弱中的代償産物),所以也是“真理”(即元在)的直接顯現。(這兩段的内容可以參考《知魚之樂》中的《邏輯比事實更真實》,會有更詳盡和通俗的解讀。)

總之,站在代償求存或代償有效的角度,邏輯比事實更真實;站在存在度遞弱或代償終極無效的角度,邏輯比事實更閃失。低端邏輯(即“邏輯比事實更真實”中的“事實”)的武斷使得人類如同盲人,高端邏輯(即“邏輯比事實更真實”中的“邏輯”)的武斷和盲存狀态使得人類對高端邏輯的使用如同騎在瞎馬上,由此,作者在《知魚之樂》中的《邏輯比事實更真實》的末段把人類當下認知的盲存狀态比喻成“盲人騎瞎馬”,由此引發出對人類命運的擔憂:“前路山高路險,汝欲何去何從”。

(5)于是,對于理想邏輯的本體(即理性邏輯的感應方式),我們概括出以下五個特點:

a、理想邏輯之定律與知性邏輯之定律一脈相承,都遵循諸如簡約原理、對偶感應率或耦合律等的代償規定性。這是接下來第九十九章“理想邏輯之定律”的内容。

b、理想邏輯之質态越來越抽象、越來越虛化、越來越呈現出“僞在”的特質(即含真量遞減,代償效力遞減)。這是接下來第一百章“理想邏輯之質态”的内容。

c、理想邏輯之向度朝着存在度遞弱、感應屬性代償增益的方向單向挺進。理想邏輯的可塑性與作為理想載體的人類社會的可塑性相一緻,其飄搖失穩的狀态導緻人類社會的“危在”程度(即不穩定程度,即逼近失存臨界點的嚴峻程度)越來越高。這是接下來第一百零一章“理想邏輯之向度”的内容。

d、理想邏輯之函量随着理想邏輯的單向分化而迅速擴容,呈現出超時空的對所有對象最深廣的追索。這是接下來第一百零二章“理想邏輯之函量”的内容。

e、理想邏輯之歸宿必然在感應屬性增益(即代償度矢量的增加)至盡頭中彰顯為其邏輯載體的存在度遞弱至盡頭,也就是在“窮盡其知”中達成其載體的“窮盡其存”。這是接下來第一百零三章“理想邏輯之歸宿”的内容。

(6)以下五章将分别展開論述理想邏輯的這五個特點。

注:本章主要說明“理想邏輯”的概念及特點,并從五個方面概括說明了“理想邏輯”的運行狀态:運動定律、運動質态、運動向度、運動函量、運動歸宿,并在接下來的五章中分别論述這五項。

第118章完結感言(第九十八章理想邏輯)2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理想邏輯”(見概念注釋)

理性:特指發生了大腦新皮層的靈長目人類階段的推理判斷反應。在它内部仍可劃分出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繼續代償演進的不同思維形式或邏輯形态,其超越了感性直觀與知性直覺判斷的“純粹推理之想”即謂之“理想邏輯”,此乃理性最複雜也最動搖的思辨邏輯晉級。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