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今年高考人數再創新高,6.09萬名溫州考生迎來人生的又一場大考。
在古代,科舉考試的競争激烈程度不亞于當下高考,甚至更難。樂清人王十朋足足考了17年,六赴太學,終金榜題名,成為南宋溫州第一位文狀元。
四面是江河,不聞喧嚣;身處伽藍地,靈台清明。據說王十朋曾在江心嶼備考過一段時間,島上有他讀過書的遺迹,民間還流傳着他在江心嶼的故事。
王十朋為什麼選擇在江心嶼備考?他在江心嶼哪一處住所讀書?本期《孤嶼志》,一起來聊聊王十朋與江心的狀元往事。
狀元之路
一走就是17年
王十朋(1112—1171),出生在樂清四都梅溪。他的父親王輔(字安民),尊崇儒學,常在閑暇時讀書吟詩,作詩唱和,自得悠閑。王十朋小時候聽慣了父親吟詩,看慣了父親讀書,才兩三歲就開始背誦唐詩。到了五六歲時,便能日誦數千言,鄉人皆以為奇。
王輔見兒子聰明伶俐,便送他到鄉塾蒙館讀書,王輔還經常給兒子講述曆代名臣和鄉賢的故事。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王十朋,少年立志,奮發讀書。15歲會作詩文,在雁蕩龍湫寺院讀書時已名揚四方。
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去,十五歲的王十朋,即寫下了《傷時感懷》詩兩首,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其第二首雲:
帝鄉五載亂離中,億萬蒼生陷犬戎。
二聖遠征沙漠北,六龍遙渡浙江東。
斬奸盍請朱雲劍,射虜宜彎李廣弓。
借問秦廷誰恸哭,草茅無路獻孤忠。
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因金人進逼,南渡到溫州江心嶼。三月中旬,19歲的王十朋适逢高宗北返經紹興轉臨安京都,正在鹿城的他,循着明慶寺宗覺法師原韻,賦了七律《駕幸溫州次僧宗覺韻》。
聖主南巡駐六飛,邦人咫尺見天威。
間關高帝尚鞍馬,謹厚漢光猶绛衣。
北鬥城池增王氣,東瓯山水發清輝。
伫看天仗還京阙,無複旄頭慧紫微。
然而王十朋的科舉路走得并不輕松。紹興十年(1140),王十朋赴試落第,這次落榜對他的打擊很大,他在《述懷》一詩中寫道:
吾年三十百無堪,世事如麻總未谙。
楊子家貧那嗜酒,盧仝丁白更添男。
回頭場屋心幾折,混迹泥塗分固甘。
賴有東臯遺業在,剩栽桑柘教妻蠶。
紹興二十七年(1157),屢試屢挫但又堅韌不拔的王十朋終于在46歲那年金榜題名。十七年六赴太學,其中之磨砺與艱辛,非常人所知。
儒釋酬唱
與高僧的方外之交
王十朋為什麼從樂清來到江心嶼讀書?“離塵不離世”的江心嶼自然是讀書人向往的淨土,除此之外,還可能因為王十朋是個“關系戶”。
他的舅公嚴阇梨是樂清明慶寺著名詩僧、天台宗大師,早年還與蘇東坡詩詞交往甚密。叔父寶印也是明慶寺大師,為嚴阇梨的學生,也許正是他推薦王十朋到江心寺攻經讀史。
和叔父寶印同在明慶寺的高僧宗覺禅師,戒律甚嚴,尤善詩文,著有《蕭峰集》,曾名響一方。或許是因為叔父的關系,王十朋與宗覺禅師相識,二人一釋一儒,屬忘年之交。1130年,王十朋循着宗覺禅師原韻賦《駕幸溫州次僧宗覺韻》。他還曾有一詩《寄僧覺無象》,道盡了師徒之情。
論詩出古律,有唱無不酬。
篇章溢缣素,錦繡爛然浮。
此老豈易得,當于前輩求。
吾生恨太晚,見師已白頭。
儒釋道不同,相從苦無由。
南宋紹興七年(1137),清了禅師奉诏住持孤嶼上的龍翔興慶禅寺(即今江心寺),後于紹興十五年(1145)離開溫州前往杭州住持徑山寺。清了禅師在江心嶼就任整整八年,很可能與在島上攻讀經書的王十朋相識。
江心寺山門的雲朝聖聯,據說便出自王十朋之手。他利用漢字一字多音多義的特點,寫下了這副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的千古奇聯: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書屋舊址
可能在江心嶼西邊
王十朋在江心嶼借了一方栖身之地,在幽靜之處潛心鑽研經史,那麼具體地址到底在哪兒呢?
陳舜咨編纂的《孤嶼志》中收錄了清代溫州分巡陳聖治撰寫的《孤嶼明大宗伯瑞屏顧公祠記》,該文提到:“東瓯為王梅溪先生故裡,其書屋舊址在孤嶼江心寺之右,遊覽者必造。”說明陳聖治在任期間(1653—1656)王十朋讀書處舊址尚可能還在。
陳聖治隻說書屋舊址在江心寺之右,那麼古人的“右”,到底指的是“東邊”還是“西邊”呢?《孤嶼志》中記錄了一些與建築“左右”方向相關的内容。
明代王恩任所作《遊孤嶼記》記錄了江心寺與文天祥祠、卓公祠的左右位置關系:“(江心寺)之左為文丞相祠……(江心寺)右為卓侍郎祠……”明代王光蘊所作的《孤嶼賦》中也記錄了卓公祠與江心寺的左右位置關系:“于沙門之右構卓公祠”。
卓公祠始建于明代,一直坐落于江心嶼西側。古人頻頻于文中指出卓祠位于“寺右”,或許說明古人在描述孤嶼建築時,習慣将自己代入面朝瓯江南岸的方向,因此孤嶼之右,可能就是指孤嶼之西。
照此,王十朋在江心嶼的書屋舊址就可能在江心嶼西側。
近代高僧木魚法師所著《孤嶼明燈錄》研究說“狀元王梅溪(十朋)未仕時,正在淨信講寺攻經讀史,與清了禅師為方外交。(當時全愚堂東軒,即是王梅溪讀書處)。”木魚法師又在《通榛大師傳》說,“通榛大師字茂霞别号全愚……自建全愚堂于興慶寺作為退隐靜修之所”。
陳聖治分巡在溫州任職時間為1653~1656年,而通榛建全愚堂在1796年,二者相距近140年,陳聖治雖未表述王十朋讀書處的具體位置,但很有可能是後來通榛建全愚堂的位置,因為全愚堂正巧位于江心嶼西側。
據傳,王十朋還經常在東塔院江邊讀書。他在東塔院下常年讀書的地方,被後人稱為讀書台。
溫州各處都有關于王十朋的民間故事,江心嶼上更曾有讀書屋、讀書台之類的“景區打卡點”,供遊人賞玩。可見這位“南宋無雙士,東都第一臣”在溫州人心中始終占有獨特的位置。
鳳尾魚的魚尾
傳說是王十朋剪的
端午前後,有“子鲚”洄遊至江心嶼附近瓯江産卵,這種魚學名鳳鲚,因尾部分叉、形如鳳凰尾羽,又稱 “鳳尾魚”。江心嶼鳳尾魚與王十朋之間也有美麗的傳說。
王十朋在江心嶼讀書時,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東海龍王,特地把東海裡的鳳尾魚送到了江心寺前的瓯江裡,為備考的他補補身子。清代溫州司馬郭鐘嶽曾評價說,“江心嶼處魚味最佳,他處都不及。”
據傳,王十朋在江邊吟詩作賦時,引來熒光閃爍、成群結隊的風尾魚停留聆聽,它們一動不動,像是聽癡了。王十朋見之稀奇,拿出剪刀,撈起一條魚剪它的尾巴,可魚兒過于迷醉詩聲,被剪開了尾巴也全然不覺。
孫孟昭繪制《瓯江子鲚圖》并題詞:春風送暖水凝脂,大好漁家放網時。待到潮平輕挈起,銀鱗錯落滿罘罳。
唐代賀知章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而在江心嶼的傳說中,鳳尾魚之尾由王才子裁出。
王十朋高中狀元6年後,也曾在江心嶼讀書的木待問狀元及第,這片小島成了讀書人心中的福地,寄托了無數趕考士子的美好夢想。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