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市)。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自稱少陵野老。杜甫的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進程,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影響深遠,被後世稱為“詩聖”。
杜甫的家世背景尊貴顯赫,他的祖先是西晉名将杜預,他不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一代名儒。杜預在統一全國的滅吳戰争中出任統帥,立下赫赫戰功,由他撰寫的《春秋左氏傳集解》三十卷,被收入到《十三經注疏》中流傳至今。
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他在武則天執政時期詩名卓著,特别是對五言律詩有着重大貢獻。杜甫很推崇他的詩,曾誇口說“吾祖詩冠古”,可見在杜甫的心中他的祖父有着很高的位置。杜甫的母親姓崔,是魏晉以來清河最大的名門望族崔氏。杜甫的外婆李氏,是唐太宗的重孫女。杜甫外公的母親李氏,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實際上杜甫和大唐王朝的關系非常密切,他的身體裡不僅流淌着清河崔氏的血液,杜氏家族的血液,甚至還流淌着李唐宗氏的血液。要知道,在唐代一個人隻要擁有其中一種血統就足以驕傲,更何況他身上同時擁有三種血統。當然,我們不是在宣揚血統論,不是說血統可以決定什麼,标志什麼,但是他帶給杜甫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是不能忽略的。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教育和熏陶。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杜甫南遊吳越,北遊齊趙,過着“裘馬清狂”的生活。開始走上了他一心想要的“達則兼濟天下”的道路。這首《望嶽》就作于他北遊齊、趙,途徑泰山時,詩中字裡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氣,寄托着杜甫對于未來的展望。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别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題目《望嶽》說明杜甫當時并沒有登上泰山,而是遠遠的望向泰山。他在瞭望泰山,寫泰山的氣勢,距離是由遠及近,時間是從早至晚,并由望嶽想象将來的登嶽。
杜甫的詩和李白的詩相比,形象氣質上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詩感情表露的很突出,很直接,而杜甫的詩就比較含蓄,我們要細心、耐心的琢磨,才能體味出他蘊藏在詩裡面的那一層意思。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初見泰山時,高興的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驚歎和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别稱,泰山為五嶽之尊,因而被稱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岱宗夫如何”意思是說泰山究竟是怎樣一座山呢?
“齊魯青未了”,古代齊國和魯國都是在山東省境内,地域範圍與現代的山東省大體相當,因而“齊魯”也就成為山東的代稱。杜甫用自己的體驗寫出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橫亘在那裡的泰山,郁郁蒼蒼,籠罩着整個齊魯大地。“齊魯青未了”是經過揣摩後得出的答案,是對“岱宗夫如何?”最精彩的回答。明代莫如忠在《登東郡望嶽樓》詩中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别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齊魯青未了”還有隐含的一層意思,因為孔子和孟子的故鄉都在山東,所以齊魯大地也是孔孟思想的發源地。“齊魯青未了”也未嘗不是說齊魯大地都籠罩在儒學的孔孟思想當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杜甫的家族有兩個信條:一個叫做“奉儒守官”,一個叫做“立功立言”。杜甫的家庭是非常傳統的有着儒家信念的家庭,他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中長大成人,思想上自然是對儒家學說推崇備至。所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既是形容泰山之大,泰山之郁郁蒼蒼,也是在說儒家思想對于齊魯大地,甚至是整個國家民族的重大影響。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杜甫望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高大巍峨發出由衷的贊美,詩人恨不能把天下的鐘靈毓秀都集中在泰山,都集中在齊魯大地。“鐘”就是鐘靈毓秀的意思。“陰陽割昏曉”是一晨一昏,一早一晚都能夠感受到泰山的偉大,泰山的濃郁,泰山的這份郁郁蒼蒼。“陰陽”,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割昏曉”,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和山的陰陽面相互交替。這首詩的寫作結構是從宏觀逐步地到微觀,從對“齊魯青未了”層層遞進的闡述到“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還隻是中觀,那麼更微觀的是什麼呢?“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兩句,從微觀寫遠遠望去,泰山中雲氣升騰,層出不窮,這些雲好像湧起在詩人的胸懷當中,使得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好似決裂。“歸鳥”是傍晚飛歸泰山的鳥,天色已晚,詩人還在睜大眼睛想要看清歸鳥,不言而喻,其中蘊含着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當胸如層雲,決眦入歸鳥”實際上是寫詩人的胸懷,詩人遠遠的遙望泰山,感覺到自己廣闊的胸懷好像籠罩在泰山周邊的雲層一樣,非常的舒展,非常的博大。自己睜大了眼睛,想要把這泰山的氣象盡收眼底的同時,感覺自己的胸懷也變得無比的博大。詩人把泰山作為五嶽獨尊所特有的一種博大氣象,最終拔高為最後兩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寫由望嶽而産生登嶽的願望。“會當”是唐朝人當時的口語,意思是“一定要”。這裡詩人用了一個典故,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東山之上,就覺得魯國很小,登到泰山上,覺得天下都很小,說明人的境界是不斷提升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人站的越高,看到的天下就越大。詩人寫的是“望嶽”,其實詩的内涵是望境界。杜甫說,到了泰山,一覽天下之奇,胸懷就會博大;到了泰山,一覽衆山小,就可以登上最高的境界。那麼為什麼杜甫能有這麼高的境界呢?杜甫當時隻有24歲,剛剛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而且沒考中。按理說心情應該很懊惱,可是他不但沒有消極頹廢,反而寫出“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千古絕句。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杜甫當時正年青,身上獨有的高貴血統,加上從小受到的正統儒家教育,而且生逢盛世,杜甫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就像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何況一次考試呢!年輕就是本錢,盛世就預示着未來。所以年青時候的杜甫,看見泰山就想到了未來,看到泰山就想到了自己未來擁有的更高的境界。原來杜甫年青時也是寫理想、寫情懷、寫未來的,這首詩其實就是一首關于未來的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