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媽打電話的時候沒忍住哭了,爸爸聽我聲音不對,問我是不是哭了,然後要求我挂掉語音電話,給他打視頻——他要看看我是怎麼哭的。”索紫矜是廈門大學研一的學生,在追了5年喜劇綜藝後,随手在備忘錄記下生活中“讓自己感受特别強烈的、有趣的”小事,成了她生活的日常。
安徽工業大學的劉銘将喜劇綜藝當成“下飯菜”。戴上耳機,點開已反複看過多遍的喜劇綜藝,再打開熱騰騰的外賣,“這就是我的‘電子榨菜’。”亟須“加新菜”的他不時會在喜劇綜藝官方賬号下留言“求加更”,“之前的作品都快被我‘盤包漿了’,演員說上一句,我就能接下一句。”
近年來,以“博觀衆一笑”為看點的綜藝節目不斷湧現,将節目内容發散到不同形式的喜劇,将傳統小品、相聲、脫口秀、漫才、素描喜劇(sketch)等統統彙聚到了節目中。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收回204所高校的大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4963份。調查結果顯示,89.82%受訪大學生觀看喜劇綜藝,其中23.31%受訪大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喜劇綜藝。
當喜劇綜藝台詞成為“接頭暗号”
“我龍傲天将誓死守護劉波兒!”“你竟敢讓劉波兒劉海兒留疤!”周五晚上,剛“蹲點”看完一檔喜劇綜藝的楊睿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對起了“暗号”。和索紫矜一樣,楊睿和朋友都是喜劇綜藝的忠實觀衆。兩人不時“‘連麥’一起看,快樂也會翻倍。”
福州大學的楊文穎剛上大一時,就被表姐帶着看了一檔脫口秀綜藝。“當時隻是跟着看,沒産生多大的興趣。”後來,楊文穎時常在社交媒體上刷到脫口秀節目的短視頻。視頻内容多是一場表演中簡短的幾句摘錄,但楊文穎感到“演員說出了我想說但不知道怎麼說的話”。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21.13%受訪大學生每天都會看喜劇綜藝節目及相關内容,比如看相關的短視頻等;24.32%受訪大學生每周會專門選一段時間看喜劇綜藝;還有54.55%受訪大學生表示偶爾會看。
北京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生陳蘇雲習慣一個人吃飯時打開手機,播放視頻“下飯”。小品、相聲等喜劇類視頻占了一大半,從二三十年前的春晚經典作品到近年來的喜劇綜藝,都會出現在手機屏幕上。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43.58%受訪大學生喜歡諷刺風格的喜劇作品。此外,喜歡抒情(29.63%)、自嘲(27.25%)、荒誕(24.59%)等風格也是一些受訪者所熱衷的。此外,74.56%受訪大學生最喜歡的喜劇綜藝形式為脫口秀,其次是小品(68.19%),相聲(52.04%),漫才(9.65%)等。
若把喜劇比作食物,劉銘直言自己是個挑食的吃客:“我對喜劇作品的偏好非常明顯,喜歡的風格看上好幾遍都不嫌膩,遇上不喜歡的,我就會忍不住地快進。”
喜劇作為一種戲劇題材,最早産生于古希臘。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中紅介紹,喜劇從誕生起至今從未間斷,隻是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喜劇電影、情景喜劇、喜劇綜藝,這些帶有喜劇性的文化藝術樣态不斷在變化。”
喜劇演出形式的變化,為喜劇受衆的大衆化奠定了基礎。馬中紅介紹,“當前移動端設備普及、短視頻媒介的出現,為喜劇綜藝節目、喜劇二次創作文本的大量傳播提供了基礎。媒介的可供性、可及性、便利性使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喜劇文化,拿起手機随時可以觀看,非常貼近觀衆的媒介使用習慣。”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59.24%受訪者通過網絡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看單個的喜劇作品或碎片化的段子;49.60%受訪者會有選擇地跳着看喜劇綜藝;42.64%受訪者會看整場喜劇綜藝;16.80%受訪者會專門搜索、甚至考古一些經典作品來看;10.27%受訪者把喜劇作品當成做其他事情時的背景音。
喜劇綜藝及其中的元素也成為人們在社交網絡中的談資。搜索微博關鍵詞#喜劇綜藝#,及喜劇綜藝相關節目,可以檢索到相關話題數十個,話題閱讀總量數十億。在豆瓣小組搜索相關節目内容,同樣有許多小組圍繞喜劇綜藝中的作品内容、演員展開讨論。
大學生為什麼喜歡喜劇綜藝
近年來的喜劇綜藝讓陳蘇雲看到了喜劇内容和形式的創新。“像默劇、黑場劇、獨角戲這樣的表演讓我覺得很新鮮,看到了不一樣的喜劇形式。”
喜歡喜劇綜藝的原因五花八門,滿足快樂的需求位居首位。中青校媒調查發現,87.42%受訪者通過喜劇綜藝感受到快樂,表示這是自己日常的休閑方式;38.18%受訪者喜歡喜劇綜藝作品的内涵;32.19%受訪者在看喜劇綜藝的過程中會産生共鳴;29.77%受訪者表示喜劇綜藝是一種破圈利器,容易與人産生共同話題。此外,喜劇綜藝中有自己喜歡的演員(21.67%),通過喜劇綜藝學習文本撰寫、表達(10.14%),追随潮流,跟着身邊人一起看(3.63%)也是一些受訪者喜歡喜劇綜藝的原因。
楊睿非常享受看喜劇綜藝的過程,她用一個作品舉例,“作品剛開始是比較荒誕的,主人公幻想自己的玩偶和冰箱突然都‘活’了過來,吵鬧着要給他過生日。結尾玩偶們說的話拼接成一句‘就算是一個人也沒關系’”,這段用于體現孤獨的反轉,讓楊睿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
在楊睿看來,源自生活、能讓觀衆産生強烈共鳴的作品就像一張創可貼,更容易共情。
作為《脫口秀大會》的忠實粉絲,從節目第二季到第五季,這檔喜劇綜藝伴随了索紫矜的整個大學生活。起初她被“5分鐘脫口秀”的概念吸引,最近她欣喜地發現節目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選手。“50多歲的選手黃大媽、醫生、交警、退役軍人……”
伴随着不同領域人群的加入,索紫矜覺得節目中呈現的觀點、視角變得更加豐富,犀利的觀點和幽默的表達方式最讓她“傾心”。
談及自己看喜劇綜藝的原因,劉銘表示是被女友“安利”的。“當時她給我轉發了幾個與愛情相關的喜劇作品。”其中一個“吵架時誰先道歉”的作品讓他印象深刻,“演員演得很形象,台詞也很貼合生活,讓我聯想到自己和女友吵架時,也不好意思開口說對不起。”
自此劉銘打開了“喜劇新世界的大門,開始了解到‘漫才’‘陷阱喜劇’等新的喜劇形式,和身邊的朋友有了更多新話題。”
馬中紅分析,當代大學生喜歡喜劇綜藝的原因主要聚焦在以下5個方面:首先,喜劇綜藝保留了喜劇的初心,“從戲谑的調侃,幽默、反諷的語言回應社會問題、貼近生活,能夠直戳人心,給人看問題的一些新角度。”其次,部分喜劇綜藝中有年輕人喜歡的明星。“明星在綜藝節目更中容易展現生活中真實的一面,親近性更強。”此外,喜劇綜藝趣味性十足,擅長使用年輕人熟悉的、喜歡的表達風格,比如梗文化、網絡梗、浮誇的表演方式等,并且聚焦他們關注的婚戀、職場、大學生活等熱點話題,“讓年輕人覺得你和他站在一起。”另外,喜劇綜藝是他們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幫助其排遣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壓力。第五,喜劇綜藝逐漸成為一種社交方式,“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有共同的社交話題”。
喜劇綜藝“用心來”才會“處處是舞台”
雖然楊睿自認喜劇綜藝的“鐵杆兒粉”,但“愛之深,責之切”。她直言,部分綜藝節目中不乏劇情潦草的作品。“為了‘炒CP’,刻意設置愛情橋段,或是在作品裡生硬地融入才藝表演和網絡流行語”,這些是她不願意看到的。
對此觀點産生共鳴的還有楊文穎。“如果隻是把生活中滑稽和幽默的瞬間表演出來,或者是把流水賬式的故事段子拼在一起,并不過瘾。”相比之下,楊文穎更期待根植于生活的喜劇作品,“有演員通過個人經曆産生的思考和觀點,而不僅僅是描述一個好笑故事。”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45.85%受訪者看喜劇作品時重視台詞、包袱或段子等文本内容;演員演繹水平、才藝性緊随其後,受到45.47%受訪者看重;之後依次是作品的立意是否深刻(39.55%),作品人物塑造是否飽滿(39.43%),作品的語言風格、節奏(39.08%),作品結構是否完整(25.77%);作品是否由自己喜歡的演員參與(13.62%);舞台場景搭建(2.94%)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運營的“RUC新聞坊”在一篇文章中提到,2014年是喜劇綜藝爆發點,被普遍稱為“中國電視喜劇元年”。喜劇綜藝經曆了從紮堆推出,到如今一些“N代”喜劇綜藝疲态顯露的曆程。
在馬中紅看來,一些喜劇綜藝在推出很多季後出現了内容模式化、同質化嚴重等現象,内容創新力不足。“一些年輕人選擇通過觀看喜劇綜藝放松心情,如果‘說教味’太重,空泛煽情可能無法打動他們。”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57.20%受訪者認為部分喜劇綜藝内容存在為了搞笑而搞笑的設定,較無聊;50.39%受訪者認為部分作品内容創新度不高,存在“炒冷飯”的情況;36.01%受訪者認為部分作品過分煽情,導緻喜劇變味;34.25%受訪者表示喜劇綜藝門檻較高,相關人才儲備不足,部分喜劇人成長速度慢;此外,受訪者認為部分作品存在融梗、抄襲現象(30.32%);一些演員成名後疏于創作,後繼乏力(12.65%);一些作品,尤其是線下劇場演出比較低俗(8.99%)。
在馬中紅看來,“當前不少喜劇綜藝以比賽的形式開展,選手在參賽期間大量創作,容易造成靈感枯竭、創作動力不足等問題。”此外,喜劇新人培養乏力,她認為“喜劇新人出圈需要被給予更大的空間,并且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支持。”她期待喜劇綜藝突破原有節目形式,帶來更多令人輕松、愉快,有所觸動的内容。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76.57%受訪者期待喜劇綜藝帶來快樂,滿足觀衆的情緒需求;其次,57.02%受訪者期待喜劇綜藝貼近生活;55.49%受訪者期待喜劇綜藝反映生活及社會現狀。受訪者還期待打造策劃優秀的綜藝、給喜劇作品充足的展示空間和觀衆關注度(26.80%);扶持人才,培養出大量新喜劇人才及中堅力量(15.84%)。
喜劇綜藝節目中的一句台詞“沒有小演員,隻有小角色,隻要用心來,處處是舞台”讓陳蘇雲覺得“每個普通人就像NPC(非玩家角色——記者注)一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一件很好的事。”陳蘇雲了解到,這個節目是根據演員的親身經曆改編的,他喜歡這種源于生活的喜劇作品,希望“更多一些”。
楊睿期待喜劇綜藝繼續紅紅火火地辦下去,“就像曾參與《脫口秀大會》的一位醫生說的一樣,喜劇同樣擁有‘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力量。”
而對于剛剛打開“喜劇新世界大門”的劉銘而言,他期待“喜劇表演可以成為生活的常态,每個人都能讓别人快樂5分鐘。”
(根據受訪者要求,本文劉銘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程思 羅希 王軍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見習記者 程思 羅希 王軍利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