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五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教學目标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要學習的方法有哪些呢?和青年教師備課後發現:講來講去,就那麼幾個。例如: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描寫;寫的時候要注重細節,越細越好;可以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态、心理,從方方面面來描寫人物……
整個單元學下來,就總結出這幾樣。學完之後問一問:“還有麼别的方法麼?”回答說:“沒有了,就這麼多。”再追問:“之前呢?學了什麼方法?”回答說:“也是這些。”繼續追問:“之後呢?還學什麼?”回答說:“看起來依然是這些。”
難道,天下寫人的方法,就這麼幾個?更關鍵的在于:所學的方法,能用嗎?好用麼?看起來可以用,凡是人,都可以這麼寫。這樣寫,自己都不知道寫出來的是什麼人,反正“一切人都這麼寫”“是人就這麼寫”“寫成的人,也都差不多”……
為什麼會有這樣尴尬的局面呢?說到底是我們的教學,一直靶定在“練習”的屬性上。我們一直把作文教學看作是一種訓練,要強化練習。即便我們也了解寫作的其他功能,例如:表達功能,交際功能,創造功能,傳遞信息功能等。但是,根深蒂固的,對早就認定了的“練習”屬性,是極為笃定,是占據主流的。所以,我們的教學目标,就是追求——練得漂亮,練得好看。這就好像去學習打乒乓球,練習揮拍動作是必須的,是基本功,但問題在于——我們一味練習揮拍,認為隻要揮拍到位了,打球就沒問題。而且,這是基本功,必須紮實。最後,我們隻學了揮拍,不會打乒乓球。
“練習”寫得漂亮,真正要寫人的時候,卻又不知從何下手。一個活生生的人,也會寫得死氣沉沉。在沒有目的,隻顧訓練的寫作中,我們收獲的就是最熟悉的,用的時候不知從何下手的“标簽技術”。
借用第五單元中的篇精讀課文,馮骥才先生的《刷子李》來說事兒,特别能讓大家有同感。此課位于單元中第三篇,按理說,學習時應該用上之前所學的寫人的方法來檢驗,鞏固所學。可惜方法還是那些方法,沒有多少新意,隻是寫的“人”不同了而已。這樣的學習,如同嚼蠟,完全不能夠感受到馮骥才先生過人的筆力,無法感受到寫作的趣味。怎麼辦?請抛棄那些标簽技術的習得,針對此課,給予學生“精煉認知”的獲取。
精煉認知的“精”,就是精确的針對性。瞄準這一課中的人物“刷子李”,一個具有“高超技藝”的人,探索如何寫具有高超技藝的人,這就是我們集中的學習指向。
精煉認知的“煉”,就是提煉。假定寫高超技藝的人的方法很多,作為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不要貪多,應該提煉出一些與本課密切相關的,最為特殊的,突出的,适合小學生學習的進行教學。教得精煉,學得牢靠,效果更好。
精煉認知的“認知”,就是指學習都要做研究一樣,參與過程,探索奧秘,去揭開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寫作秘密,獲得生命氣象的成長。例如本課學習,可以去看看作家是怎麼寫的,怎麼把一個人的高超技術寫出來的?而不是一味将已有的寫作結果簡化為一句句的标簽技術,沾沾自喜地收藏。應該有目的地去研究,不僅在過程中融合實踐,學得實用的寫作技術,同時增長自己的知識水平,提升了認知的層次。
馮骥才先生筆下的“刷子李”具有高超的技藝,用與衆不同的方法來呈現。比如寫“高超”,自然要用到“與他人的對比”“衆人的評價”這兩個看似普通的方法。但結合文本,發現作家的寫法不同。文中的對比和評價隻有一處——“這是傳說。人信也不會全信。外行沒見過的不信,行内的生氣愣說不信。”這樣的比對和評價,不是标簽、口号,而是内涵豐富的精彩語言。學習時,讓學生去琢磨:這是對刷子李的好評麼?看起來似乎不像,讀幾遍有覺得很像。學生圍繞着語言内容,進行辯論、分析、比對,同時在整個語言環境中去觀照,回味,能發現作家獨特的語言風格。整個過程都伴随着學習,不僅學方法,還學語言,更體驗了“如何學習語言的技術”,元認知也獲得生長。
再比如寫“技藝”,很明顯集中在第五自然段,不妨先看看:
一間房子,一個屋頂四面牆,先刷屋頂後刷牆。屋頂尤其難刷,蘸了稀溜溜粉漿的闆刷往上一舉,誰能一滴不掉?一掉準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舉刷子,就像沒有蘸漿。但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說這蘸漿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說這調漿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裡看得出來?隻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着鼓點,和着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裡,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
學生細讀本段,發現文字中既寫了刷子李刷牆的動作,又寫他刷牆時牆壁的變化,還寫出發出的聲響,觀看者内心的起伏等。要是簡單獲取結果,也就是得出:寫動作、寫樣子、寫聲音、寫心情等标簽技術。這也讓我們明白,那些通用的知識并不是不能學,而是不能作為唯一的學習結果來自我陶醉。我們要繼續研究:寫“技藝的高超”,還有什麼可學的呢?這一段攜帶的精煉認知,又是什麼呢?
要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需先探索馮骥才先生《俗世奇人》的創作背景——馮先生在聽說故事的腳本後,進一步加工,虛構而成。馮先生自述說:“這些故事根據民間傳說而寫,創作時經過虛構,意圖在于讓人們記住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記住故事中的一個又一個的人。”馮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說過關鍵的話——“好的故事在古代,就叫做‘傳奇’。隻有傳奇才能口耳相傳。”可見,要寫出技藝的高超的刷子李,就要讓讀者看他“奇”在哪裡?文字就要把這個“奇”傳播出去,而我們要學的,就是用文字傳播“奇”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寫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樣模糊、籠統的通用的“标簽技術”。
在寫“技藝的高超”中,除了之前文字描述的現場,馮骥才先生還用了三種方法,是本課的精煉知識。
第一, 選擇了寫徒弟曹小三。
這個角色能全程關注各個細節,他的介入,類似見證者,其實也把觀衆帶到事發現場。
第二, 安排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意外。
刷子李褲子上有破洞,在結束時被曹小三發現,也讓讀者的心一緊,産生驚歎。在明确緣由之餘,更加深了對刷子李高超技藝記憶的認可。這種曲折的情節,驚歎意外的設計,就是一種寫作方法,這個方法顯得大氣、有創意。
第三,選擇了全知的視角來寫作。
不用曹小三的口吻寫,以免視野不夠寬闊;也不以刷子李自誇的口吻寫,以免讀者生厭。馮先生安排一個神奇的,看不見,摸不着,卻時時存在的“第三方”角度來寫,這神一樣存在的角度在故事中穿梭自如,遊刃有餘,可收可放,讓讀者在精細處看得痛快,在無關緊要處迅速撤離,在需要處随時切換,甚至可以直抵人心深處。這是本課專屬的精煉知識,是寫高超技藝的專屬方法。
這樣一來,通過《刷子李》一課的學習,學生收獲了精煉的知識,學會了“如何寫具有高超技藝的人”。末了,青年教師會問:這樣學,太集中了,隻能寫技藝高超的人,能夠應對寫“一般的人”嗎?
回答如下:
其一,真很一般,自不必寫。寫作是需要選擇的,既然是一般,不在選擇範疇之内。你非要選擇寫一般的人,興許你是超級寫作高手。要在一般中洞見不同,這确實需要很不一般的水平。
其二,按部就班,紮實有效。這一次,結合這一課,我們就學寫高超的技藝的人,下一次,結合其他文本,提取不同的精煉知識,獲得認知生長,我們再學另外一類。一類又一類,學得才叫真紮實。
其三,舉一反三,順勢遷移。會寫具有高超技術的人,也會寫一般的人啦。而且,還能寫出一般人很不一般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都有與衆不同之處,相對而言,都是“具有高超技術的人”。當你學完這些特殊類之後,寫什麼樣的人都感覺“嗯,好像我可以。”
最重要的是,從這個角度去備課,去設計,我們會發現:寫人的方法,并非講來講去就那麼幾個,而是無窮多,而是很生動。跟着文本,密切結合,不僅學到手,還獲得成長,多麼快樂啊!
(作者單位: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