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和縣脫貧宣傳

西和縣脫貧宣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19:48:30

中國日報2019年2月26日報網融合報道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包集村的很多婦女利用業餘時間,通過刺繡、草編手工藝制品來賺取一些收入以支付部分家庭開支。

西和縣脫貧宣傳(甘肅西和巧手繡)1

圖為石堡鎮包集村的繡娘們正在繡花。近年來,西和縣“巧嫂”、“巧妹”、“巧漢子”等勞務品牌成為西和農民增收亮點(攝影 餘軍 )

“七月初一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這是一首當地女性耳熟能詳的古老歌謠。

西和縣地處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遊,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氣候濕潤,四季分明。這裡既繼承了最為悠久的乞巧文化,同時又是中國18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其384個村莊中有223個極度貧困。

作為乞巧文化的主要發端地之一,幾個世紀以來,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當地婦女能編善織的傳統技藝,她們擅長刺繡針織才藝,代代相傳。

流傳在隴南市西和、禮縣西漢水沿岸一帶的乞巧節是秦人古老的遺風,“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長紡織,被演繹為天上善織雲錦霞衣的織女。據載,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善織“雲錦天衣”,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巧娘娘” (巧的意思是聰明)。乞巧這一古老的節日在當地年年上演。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

今天,這些隴南心靈手巧的西和縣婦女正利用她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繡工,打造婦女刺繡品牌,“繡”出了一條脫貧路。

張芹是當地刺繡協會“乞巧坊”的創始人,也是大柳村一位受人尊敬的繡娘。“我從小就喜歡刺繡,喜歡看着别人做針線活,也喜歡鑽研這些。”她說,“我8歲的時候繡了10副枕套,賣了4塊錢,那時候家裡也沒錢給我買新衣服,我就用這錢給自己扯了一匹紅綢布,自己縫了件紅夾襖。”張芹用自己的一雙巧手,不斷鑽研繡工,以其精湛的作品逐漸赢得了大家的認可,村裡的婦女經常來找她指導。

西和手工刺繡絲扇以其圖案生動、針法細膩,深受人們喜愛。圖片隴原巧手聯盟提供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芹得知縣婦聯正在向外界宣傳推介西和本土的刺繡産品。在詳細咨詢後,她将自己平時所繡的枕頭套、車枕等刺繡品拿出來參選。沒想到,她的繡枕被選為西和乞巧文化藝術節旅遊産品參加展銷,受到衆多遊客的一緻好評。

“随着生活的改善,我想通過刺繡來幫助别人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張芹說。

2015年隴南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她也看到了網絡的商機,在縣婦聯和鎮電商辦工作人員幫助下以及家人的支持下開辦了自己的網店,打響了電商扶貧的第一戰。同一年,在家人的幫助下,張芹建立了刺繡手工藝制品廠房,并将其命名為“乞巧工作室”。廠房起初隻有十幾個幫手,後來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刺繡組織——“乞巧坊”刺繡協會,如今她的“乞巧坊”刺繡協會吸納會員179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婦女30名。該協會通過開發“乞巧文化”元素的手工刺繡産品,通過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培訓婦女刺繡人員,從而提升從業人員的工藝,不斷加強産品競争力和知名度。截至目前,協會産品交易額累計70萬餘元,會員年平均收入3000至4000元,僅去年一年她帶領村上的姐妹銷售刺繡産品4000餘件,收入達20萬多元。

加入協會的婦女們平時照常在家務農,做飯,照顧孩子,一有功夫就會拿起針線做繡工。張芹說:“婦女們能用繡品賺點錢了,也就能在家裡擡起頭了。以前,即便買件10塊錢的衣服都得跟自己的男人開口,現在不一樣了,婦女們在家裡有尊嚴了,敢做選擇了。”

2016年,中國婦聯将西和縣确定為扶貧示範基地,并開始對“乞巧坊”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其中一個受益者是包集繡藝文化産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創始人呂小紅。自全國婦聯定點幫扶後,為響應縣委縣政府号召,解決村上貧困戶脫貧增收問題,她決定以“包集繡藝文化發展公司 基地 婦女 貧困戶”的模式開展脫貧幫扶工作。9月初,公司吸納36戶貧困戶加入公司,占全村貧困戶的62.7%。貧困戶自籌2000元(因客觀條件無法自籌資金的貧困戶,由村扶貧互助金協會為其入股資金提供貸款),全國婦聯定點扶貧示範基地為入股的貧困戶每戶配股3000元,每戶貧困戶享有股權5000元,同時公司和貧困戶簽訂協議,承諾在2019年整體脫貧之前,即使經營不好,每年每戶貧困戶保底分紅1000元,公司經營業績良好則每年按照享有股份等比例上浮為村民分紅。

目前公司共吸納貧困戶36戶,占全村貧困戶的62.7%。在生産經營中帶動刺繡加工戶20餘戶,每戶預計收益2000元左右,通過公司的帶動引領使貧困婦女不出村不出戶就可以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增加收入脫貧緻富,為婦女在脫貧攻堅行動中搭建廣闊的舞台。同時也保護了傳統乞巧文化遺産。全面帶動以乞巧文化為主的旅遊文化産業的發展。

按照電商扶貧模式,2016年,呂小紅在淘寶上注冊了1家網店,上架手工刺繡工藝品,剪紙工藝品,草編工藝品,字畫等各類特色民俗産品,線上交易額達到5萬餘元。

西和縣長道鎮青龍村婦聯主席羅書梅表示:“産業化是一個好事,但西和刺繡目前最大的問題還在銷路,繡品還沒有打開市場,都是依靠熟人或者每年一次的乞巧文化節做點推廣,對扶貧的作用還是有限。如果能在政府的幫助下,把願意做的婦女集中起來,定點定時的做,或者作為固定的貨源,情況會好很多。” 2016年,因對乞巧文化傳承做出的貢獻,羅書梅被西和縣文廣局評為縣級乞巧文化傳承人。

對于乞巧刺繡未來的前景,羅書梅談到:“說實話,我們現在的生産依然較為被動,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接到下一個訂單。為了避免庫存過剩,大家也不敢大量生産。訂單一來,我們就得加班加點地完成。”

張芹對此表示認同,她說:“去年,我們突然接到上海的訂單,要求我們在一周内生産2000件産品。但是我們花了兩天的時間才購買到所需要的面料,而每個手工制品需要經過14道工序來完成。為了完成訂單,我們不得不晝夜不停地工作四天。訂單完成時,我累得,幾乎暈倒了。”盡管辛苦,張芹卻始終有着樂觀的态度:“我生長在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小的時候我們會有吃不飽肚子的時候。然而,貧窮教會我,隻要你一步一個腳印地奮鬥,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以乞巧文化為抓手,手工刺繡已成為西和縣貧困婦女脫貧緻富的重要技能。在甘肅省政協及各級力量的幫扶下,截至2018年,西和縣共建立起42個村級刺繡協會。該縣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年出列貧困村75個,減少貧困人口5216戶22276人, 貧困發生率從17.4%下降到11.7%,順利完成年度減貧任務。(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