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XIN知識代福平

XIN知識代福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11:24:41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論現象學方法對設計思維的深化及對設計教育的啟發》(《工業工程設計》2020年第3期)。

作者簡介:代福平,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與信息可視化設計、體驗設計、中西設計哲學比較。

XIN知識代福平(XIN知識代福平)1

Design,設計,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迄今為止,似無定論。很多設計類書籍、論文中對Design和設計下定義時,在引用詞典的解釋後,往往覺得不夠,還要再介紹很多學者對設計的理解。這是因為,Design一詞經曆了含義的演變,而設計這個詞,有研究者注意到,“在1979年版的《辭海》裡竟然沒有出現單獨的‘設計’詞條”。[1]由于design一詞在漢語中找不到合适的詞來翻譯,曾有人建議音譯為“迪紮因”。由于日本人将design翻譯為“設計”,我們也就采用了這個譯名,覺得它和我們傳統中對“設-計”的理解也能挂上鈎。不過,如果認為design和設計的含義非常一緻,就低估了日本人當初遇到design一詞時的翻譯困難,他們曾試過“意匠”“圖案”“設計”等譯名,後來又覺得“設計”其實也不恰當,索性音譯為デザイン。可見,design并不是那麼容易翻譯的。雖然我們今天已經習慣了“設計”這個詞,正如西方人也對design一詞耳熟能詳,但對它們含義的探究,一直是設計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人們通常從語言發生學的角度闡釋“design”的形成,這固然是必要的,但我們還需要從語言現象中理解design的本質,這就需要運用現象學的“本質直觀”了。

1 design含義的本質直觀:善的目的及其可視化表達

Design這個詞之所以難譯,就在于它既是目的,又是目的的顯現。換言之,Design既是意圖,也是圖畫。主體的目的,通過客體的形象顯現出來,就是Design。把握住這一點,對于圍繞Design含義的各種解釋就能有貫通的理解,而不至于在紛纭的衆說中,茫然而無所獲。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教授岩倉信彌對Design的含義及其詞源演變做了簡明的解釋:“‘Design’這個單詞,來源出自拉丁語‘Designare’,其本意是‘付諸行動之前,應先考慮其目的(what)和方法(how)’。也就是說,所謂設計,是指‘考慮以什麼方法來做什麼事情的行為’。這個單詞傳到法國後,分成了兩個法語單詞‘Dessein’(計劃、意圖)和‘Dessin’(素描、圖案),傳到意大利後,就演變成了‘Design’(設計、企劃)這個英語單詞。據稱,開始時它隻有‘Dessein’的含義,進入十六世紀後才增加了‘Dessin’的含義。”[2]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Design在其拉丁語源頭“Designare”那裡,本來就兼具目的設定和手段表達這兩種含義,而傳到法國後,卻把這兩種含義分開了,表達目的含義的用Dessein,表示手段含義的則用Dessin。傳到意大利後,才演變成了Design這個單詞,但開始也隻有目的的含義,十六世紀後才增加了手段的含義。至此,Design才恢複到其拉丁語源頭Designare的含義,即既是目的性的計劃、意圖、設想,也是手段性的素描(速寫、草圖)、圖案。

Design在日本的翻譯中也表明了人們兼顧雙重含義的努力。岩倉信彌說:“‘Design’這個英語單詞,于明治初期傳入日本,譯成日語時,采用了引自中國古典的‘意匠’。‘意’指‘心情’,‘匠’指技術,可以理解為‘精神和技術融為一體’、‘用心使用技能’等。然而,進入明治中期,‘意匠’一詞在防止模仿的意匠條例影響下,花樣和圖案的含義被強化,直到二戰前,這種意識都根深蒂固。二戰後,為了淡化這種意識,開始使用由片假名拼寫的‘デザイン’一詞。”[2]這就是說,譯成“意匠”,兼顧了Design的目的(意)和手段(匠),但後來,“意匠”的手段含義(花樣和圖案)得到強化,而目的含義被忽視了。“意匠”就是“圖案”,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理解。為了改變對Design的這種片面理解,隻好用音譯的方式将它譯成“デザイン”。

Design一詞的雙重含義,不僅導緻了翻譯的困難(除了日語采用音譯和漢語曾經試圖采用音譯外,俄語也采用了音譯),而且也是引起Design專業或學科屬性争論的根源所在。從手段性的含義來看,Design與美術有共同的基礎,藝術家轉變為設計師更加順理成章,Design可以歸屬于藝術學(目前我國的設計學就是這樣,甚至為了表明其藝術屬性,還出現過“藝術設計”“設計藝術”等專業和學科的名稱,為解釋設計和藝術的這兩種組合,費了不少口舌,直到2011年“設計學”以一級學科的名稱出現,才把“藝術”這個設計的前綴或後綴取消了,當然,設計學仍歸屬于藝術學門類);而從目的性的含義來看,Design與戰略管理有更多的相同,Design可以歸屬于管理學。例如,美國的凱斯西儲大學,設計系就設在管理學院,設計理論家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教授就任教于此。國内著名設計學者辛向陽教授在2012年的演講中曾說:“将來是設計學院并到商學院,還是商學院并到設計學院,還很難說”,很多聽衆并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說。把設計學院和藝術學院合并,是可以理解的,但把設計學院和商學院合并,卻不容易理解。

在對Design含義的洞察上,真正具有現象學眼光的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他說:“凡是以将現存狀況改變成更願意的狀況為目的而構想行動方案的人都是在做設計。生産物質性的人工物的智力活動與為病人開藥方、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或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等這些智力活動并無根本不同。”(everyone designs who devises courses of action aimed at changing existing situations into preferred ones. The intellectual activity that produces material artifacts is no different fundamentally from the one that prescribes remedies for a sick patient or the one that devises a new sale plan for a company or a social welfare policy for a state.)[3]這段話在國内設計學的書籍中也常被引用,但往往隻引用前一句,而不連帶着引用後一句。因為,隻引用“凡是以将現存狀況改變成更願意的狀況為目的而構想行動方案的人都是在做設計”這句話,對藝術學背景下的設計研究者和設計師來說,是完全可以認同的。而一旦把後一句即“生産物質性的人工物的智力活動與為病人開藥方、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或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等這些智力活動并無根本不同”也引用了,就會把醫生、企業家、政府政策制定者都納入設計師行列了,這是“藝術類”設計師所不能理解的。但西蒙之所以在第一句後再說出第二句,就是為了提醒人們,隻要具有“将現存狀況改變為更願意的狀況”這個目的,創造物質性的人工物和非物質性的人工物(藥方、政策等)的活動都屬于設計。

XIN知識代福平(XIN知識代福平)2

Herbert A. Simon.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Third Edition).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6

因此說,西蒙直觀到了 Design的本質:人們為達到使現狀變得更好這一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這就為人們打破原有的專業界限,而直接面對Design本身提供了可能性。用現象學術語講,就是“懸置”專業,還原出Design的本質,這是Design的“可能世界”。今天,人們之所以能在普遍意義上談論設計思維,而不需要區分是平面設計思維、産品設計思維,環境設計思維(這是傳統的按照設計對象劃分的設計領域),也不需要區分是服務設計思維、體驗設計思維還是交互設計思維(這是新出現的按照主體關系劃分的設計領域),就是因為設計有其普遍的本質,不因為具體專業和角度不同而失效。當然,如果能把醫生的診斷活動、企業和政府的管理活動也納入設計活動,也運用設計思維,那就真正實現了西蒙所說的“Design”——人工科學(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但這樣一來,人類的所有“為達到使現狀變得更好這一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都帶有了Design的屬性,Design就不再是一個專業、一門學科。你想把Design局限在某一個學科,它馬上就跳到别的學科了,你想給它搞一個“專業”的理論體系,它馬上就牽扯出人類的所有知識。因此,從本質上看,Design天生具有在人類一切知識中蹦來蹦去的本性。因此,理查德•布坎南才把“設計思維”稱為“調皮的問題”(“wicked problem”目前的譯文有:詭異的問題、棘手的問題、邪惡的問題等,筆者覺得這些譯文讓人心情沉重,對設計産生苦惱甚至害怕,好像設計是幽靈。不如取wicked的“調皮、惡作劇”詞義,将“wicked problem”譯為“調皮的問題”,讓人感覺輕松和有趣。)所以,國外一些研究者也發現:“設計無學科”。[4]

最需要注意的是,西蒙對Design本質所含的“目的”描述中的道德維度。一般來說,人的有意識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不論做好事還是做壞事。但Design的目的,是使現狀變成更好、人們更願意要的狀況。這種目的是指向現實的改善和人的自由的。西蒙所舉的例子,如為病人開藥方,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都是促進現實變好的行為。我們可以從中直觀到,對“善”的追求是Design的應有之義。

生活中,我們一想到“設計”,就會直觀到:它是一種朝着好的方向改善我們生活的活動,是一種“善”的活動。杭間先生有一本書叫《設計的善意》,書名恰巧道出了設計必然包含的道德性。

當然,這隻是現代意義上的“設計”。在漢語的傳統語境中,“設計”卻不是一種“善”的活動。

2 傳統漢語中“設計”含義的本質:目的的非道德性和隐蔽性

将Design譯為漢語詞“設計”,是從日本開始的。前文所述的岩倉信彌教授,在介紹Design的日譯過程後,補充說:“順便說一下,中國現在稱Design為‘設計’,令人吃驚的是,它竟然是來自日本的外來語。”[2]

國内學者諸葛铠先生對Design的日語、俄語、漢語翻譯做過認真考證,他說:“由于Design漢譯的困難,又鑒于日、蘇的經驗,八十年代有人在論文中首創了音譯漢語‘迪紮因’,得到了一些學術圈内人士的肯定”,他自己“也在《從圖案到“迪紮因”—— Design漢譯刍議》一文(《圖案》1988年3月)中,主張使用Design的音譯外來語,但終究沒有得到多數同行的認可。”[5]

從日本外來語引入的“設計”和傳統漢語中的“設計”,它們的含義有什麼區别呢?

我們知道,漢語中很早就出現的“設計”,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組合:“設-計”,其含義是“設下計謀”。三十六計,每一個“計”都是這個意義上的“設計”。國内設計領域的學者也追溯過漢語中“設計”的原有含義。朱銘、荊雷在其所著的《設計史》中說:“一部《三國演義》,提到設計用計的就有十七個回目,脍炙人口的空城計,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其餘如連環計、美人計、苦肉計、計中計……等等,舉不勝舉”,“就軍事科學而言,古人對‘設計’一詞絕不陌生。”[6]李硯祖教授在其所著的《造物之美:産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中認為:“‘ Design’與漢語原有詞彙‘設計’在本質上是一緻的”。[7]而張憲榮教授等在其編著的《工業設計理念與方法:現代設計學基礎》中則注意到:“在漢語中,設計一詞如用于精神性時往往具有貶義。”[8]這就直指設計一詞的要害了。可以說,中國傳統語境中的這些“設計”,也的确是有目的的計劃、設想,但其目的是隐藏着的、不能公開的,一旦公開,“計”就行不通了。因此,這種“計”常常被稱為“詭計”,“設計”就是在搞陰謀。一些人“設計”,另一些人“中計”。設計的一方固然獲得了利益,中計的一方卻遭到了損失。而 Design中的目的,卻是公開的,而且還要用視覺手段清晰地展現出來,讓人能明明白白地看到。正因為是公開的,人人可見的的,Design就具有了普遍性,能夠為一切人所共享。因此,Design無論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都不具有貶義。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語境中的“設計”與西方語境中的Design之間的本質區别。

XIN知識代福平(XIN知識代福平)3

今天,盡管傳統漢語的“設計”原意已經淡化了,漢語詞典中的“設計”也已經按Design的含義做了新解釋,“設計”和“Design”可以完全對應了,但“設計”的原意所代表的思維模式在一些中國設計師的意識中還潛在着,他們把設計思維當成詭計思維,這就與Design截然相反了。

總的來說,設計(Design)這個詞的含義,就是設定善的目的并使其可視化。廣義的善是真善美的統一,是“完善”。設計追求的就是這種“完善”,它表征着人類的自由。可以說,設計思維就是指向“人的自由”的目的思維。


參考文獻:

[1] 尹定邦,邵宏. 設計學概論(修訂本)[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2

[2][日]岩倉信彌. 本田的造型設計哲學[M].鄭振勇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2013.087

[3] Herbert A. Simon.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Third Edition).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6.111

[4] Craig Bremner, Paul Rodgers. Design Without Discipline. Design Issues,2013,29(3): 4-13

[5] 諸葛铠. 設計藝術學十講[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9-10

[6] 朱銘,荊雷. 設計史[M].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6: 4-5

[7] 李硯祖. 造物之美:産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1-52

[8] 張憲榮,陳麥,張萱. 工業設計理念與方法:現代設計學基礎(第2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1-2

XIN知識代福平(XIN知識代福平)4

© 2020 辛思想 | 獲取授權方可轉載

「辛思想®」是 XXY Innovation 旗下,圍繞辛向陽教授的前沿設計思想傳播平台,用思想引導目标,用知識啟迪智慧。通過知識創造與思想傳播,啟發社會領袖、企業管理者和行業精英發現新的意義,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深度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