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立遺囑年輕化趨勢

立遺囑年輕化趨勢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10:08:55

立遺囑年輕化趨勢?作者:杜翼2022年中華遺囑庫發布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立遺囑人群趨向年輕化,“80後”“90後”群體訂立遺囑的需求持續增長其中,“00後”“90後”遺囑中處理财産表現更豐富,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号等“虛拟财産”的納入和安排成為突出特征面對越來越多來自網生代的青年群體加入立遺囑行列,我們需要積極審視,引導更多年輕人反思生命的意義,讀懂“立遺囑年輕化”的公共價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立遺囑年輕化趨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立遺囑年輕化趨勢(讀懂立遺囑年輕化)1

立遺囑年輕化趨勢

作者:杜翼

2022年中華遺囑庫發布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立遺囑人群趨向年輕化,“80後”“90後”群體訂立遺囑的需求持續增長。其中,“00後”“90後”遺囑中處理财産表現更豐富,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号等“虛拟财産”的納入和安排成為突出特征。面對越來越多來自網生代的青年群體加入立遺囑行列,我們需要積極審視,引導更多年輕人反思生命的意義,讀懂“立遺囑年輕化”的公共價值。

立遺囑年輕化,折射社會觀念轉變

在傳統觀念中,遺囑和死亡都是需要避諱的話題。如今,情況已有不同,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群體中,已經出現不少年輕人的身影,且每年呈現增長趨勢。根據民法典繼承編的規定,繼承的形式主要有四種,即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贈和遺贈扶養協議,規則是“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自然人可以立遺囑處分個人财産,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等。這就意味着,一份有效的遺囑會把财産的歸屬做一個明确,它會尊重被繼承人的意願。有一份有效的遺囑被法院認定,或者是被公證處認定,或者被房産交易中心最後執行,這樣的話就能讓家庭矛盾遏制在萌芽裡面。

無論如何,遺囑人趨于年輕化,說明這一代人有了更豁達更進步的生死觀。白皮書統計中,年輕人訂立遺囑的原因多樣,超一半年輕人認為“無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如果什麼都沒說就走了太遺憾”。與其他年齡段人群不同的是,作為來自網生代群體的“90後”“00後”的遺囑中,處理“虛拟财産”的納入和安排成為一個突出特征。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華遺囑庫上線“微信遺囑”小程序留言功能,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網上寫下微信遺囑,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願。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一共收到8萬多份微信遺囑。但這種通過社交媒體表達遺囑的方式,無法保證遺囑的真實性,并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效力。可以想見,随着立遺囑的便利性逐漸增強,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表明年輕人對待生死趨于理性自覺與積極的态度。

立遺囑年輕化的公共價值

“立遺囑年輕化”的出現,能夠将青年對生死的情感維度上升到功能維度,形成敬畏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全面普及。

首先,“立遺囑年輕化”有助于正确的生死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态度在青年群體中的凝結。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談遺囑色變,反而将其視為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将影響周圍人對生命價值進行一次深度思考,并對未來謀劃、自身責任作出盤點和行動。

其次,“立遺囑年輕化”反映個人财産保護與繼承的法律意識正在逐漸增強。客觀上來說,在清醒理智的狀态下,依法立下遺囑,有條不紊地處置自己的财産,對親人、朋友等有個明确的交代,才是較好的處理方式。青年群體的遺囑處理中,虛拟财産占有一定比重,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預見,未來将有更多人以立遺囑的方式來讓“虛拟财産”有一個完美的落處。

再次,“立遺囑年輕化”凸顯推廣生死教育的重要性。當遺囑訂立者抱着消極心态訂立遺囑,需要防止造成生命價值與意義上的極度混亂以及導緻草率随意的生死态度。隻有讓青年人發自内心地對死亡心存敬畏,才能在現實人生中審慎對待與處理生死問題。

主流媒體社會動員的契機與對策

豐富的情感投入,使得“立遺囑年輕化”現象具備潛在的公共價值。如何盤活“立遺囑年輕化”現象中的情感資源使生死教育議題跨越不同年齡,如何引導年輕人懷抱理性的态度思考遺囑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無疑是需要主流媒體思考的問題和着力的方向。

首先,需要打破想象的壁壘,挖掘青年亞文化的情感價值。“立遺囑年輕化”現象中富含青年人對生死的感悟,這是在日常實踐中逐漸形成并得以穩固的一種亞文化情感,容易引發共鳴。要建立情感的連接,主流媒體首先要打破想象的壁壘,提純“立遺囑年輕化”中亞文化情感的公共價值。在新一代年輕人眼裡,遺囑的意義已經不再是不祥和悲傷,而是承載着他們對家人深深愛意的信箋,把他們的情感長久地延續下去。主流媒體應挖掘“立遺囑年輕化”中青年亞文化情感的公共價值,正視青年群體的生死觀表達,利用豐富的情感資源進行輿論引導,将主流價值觀嵌入話語表述中,靈活設置相關議題。

其次,打造生命教育場景,開放生命感悟表達的環境。據中華遺囑庫的相關專家介紹,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平均立遺囑的年齡是33歲。相比之下,我國立遺囑的法律知識和生死教育的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因此,主流媒體開放生命感悟表達的環境、打造生死教育場景是實現向公衆普及生死教育的關鍵。主流媒體要善于多方借力,通過圖文、紀錄片、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方式,可以将“立遺囑年輕化”中關于生死觀的個人情感轉變為集體情感,并在持續的互動中實現生死教育、立遺囑法律等情感與知識的疊加。

再次,在對話中傳播,引導“立遺囑年輕化”激發下的集體行為。疫情防控中的“雲建工”等粉絲“出圈”現象表明,智媒體時代下的公共參與,需要以協商式對話為前提,從情感角度切入,在主流意識形态與新一代青年群體參與之間架起橋梁。當“立遺囑年輕化”現象在近年來頻繁“出圈”時,主流媒體應多傾聽、理解和反饋其中青年人關于生死問題的聲音,注重連接主流意識形态與青年亞文化的共通之處,引導不同群體間的有效對話。對主流媒體而言,循着情感的主線進行生死教育的傳播與引導,既要讓青年人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部分,更要激勵他們反思生命的意義,從而達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重慶市高校維護穩定研究咨政中心項目“智媒時代重慶高校意識形态安全應對策略研究”〔CQGXWWZZZX2021-Yjs1〕階段性成果)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