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有人說,在中國,10碗大米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
黑龍江糧産量高,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大自然賦予這裡的黑土地。這種腐殖質含量極高的土壤,有“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也因形成需要的時間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僅僅一個省,糧食年産量就能超千億,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怪不得黑龍江被稱為“中華大糧倉”,更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我叫尤蘭達,來自德國,最近恰逢黑龍江的秋收時節,快跟我一起去往這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看看吧。
01
“手中有糧心不慌”
我很好奇,黑土地和普通土地相比,究竟特别在哪兒?
在黑龍江哈爾濱的巴彥,我遇到了王利民。王利民可是這的種田大戶,一個人就承包了全村5000畝水稻田。為了秋收,他雇了5位收割機手和6位拖拉機手幫忙,看,他們正開着車收割呢。
當地老農這樣說:
“黑土肥沃,黑土的土壤比黃土的土壤松散,養分也好。黑土生寶,人離不開土,人吃土是歡天喜地,咱們人沒有這個土地你生存不了。沒有土地長莊稼産糧咱們吃啥呀?手中有糧心不慌,永遠都是這樣。”
看來,這裡的人和黑土地的感情還是很深的。
王利民也過過苦日子,剛種地那會,他不懂浸種的時間誤了農時,也不會插秧,隻好每天兩點起床,吃飯全在田間地頭……但是,一到了收成的時候,大把辛苦全抛在腦後了。這些年來,政府大力推進旱改水工程,東北大米備受歡迎,農民得到的回報多,日子也更舒心。像王利民雇的拖拉機手,一個秋收季也能掙個将近5萬塊呢。
看着金燦燦的水稻,我也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我覺得這裡的土地氣息混合着稻香,是一種很好聞的味道。
在巴彥,一畝地的糧食産量大概在1200斤左右,王利民預測,他的5000畝田地今年可以收獲600萬斤水稻。
02
走進糧庫,我發現……
我還想知道,在這片黑土地上,确保糧食安全的機制是如何運行的?
我有幸參觀了巴彥的窪興糧庫,事關安全,這裡很少讓外人進入。
糧庫裡有很多糧倉,糧倉裡一層層全是糧食,好高好高,足足有六米。
糧倉時刻保持恒溫十八度。工作人員告訴我,這裡的糧儲量是13萬噸,夠全市人民吃一個月。在中國,糧食儲備有不同體系機構,比如中儲糧是中央儲備糧,屬于戰備糧,還有市儲糧,儲存三年就調走食用了。
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能長期保持糧食價格的穩定,像窪興這樣大大小小的糧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03
黑土地上的合作社
黑土地這麼寶貴,這裡的人們怎麼保護黑土地呢?
在巴彥的雙山村,一種新型的農村合作社正在運行。農民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從播種、施肥到收割,所有農活都由合作社完成。
一開始老百姓也不放心,結果,合作社通過先進的技術,用更低的投入實現了更多的收成。托管的農戶越來越多了。各個片區的種地能手,如今紛紛成為合作社的基層管理人員。
合作社的負責人劉輝告訴我,合作社模式對于黑土地的保護也大有益處。
劉輝:“黑土地保護,小農戶實施比較難,因為他們沒有大型的設備。像稭稈全量還田需要翻埋,要碎谷機打碎了,一台機器都要幾十萬,他們沒有,我們可以做到。我們還做免耕、條帶耕作、種養結合,用大車收集農家糞再還田,培肥地力。托管面積越大,合作社面積越大,我們實施黑土地保護方案越好做,越少、越零散,就不好實施了。”
黑土地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親眼看到一粒米怎麼從農民的農田走進一個大國家的糧倉。黑土地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财富,這裡的人們也在用汗水和創新回饋它。
編輯:陳欣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