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戰局#
漢字經過6千多年的變化,發展成七種不同的結體方式-甲金篆隸草楷行。
甲骨文是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的文字,又稱“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最古老而又完備的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但漢字的産生年代應該比甲骨文早得多。
金文也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形體結構與甲骨文相似。
金文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種文字,形體與金文大體一緻,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大篆又稱籀(zhou)文。代表作為今天的石鼓文,因刻在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小篆是秦代的統一字體,經過整理、簡化。異體字大大減少,字形成長方狀,奠定了漢字“方塊形”基礎。因為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來,所以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隸書産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隸書将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了方折平直、粗細有緻的筆畫。其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界。
草書始于漢初,由秦隸的草化而來。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唐代張旭、懷素發展為狂草。
楷書産生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隸書中殘存的小篆影響,形成了完善的筆畫系統。楷書是國家通用的标準字體。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體,介于草書、楷書之間。行書是楷書的輔助字體。
漢字在不斷發展,總體的趨勢是由繁到簡,也在不斷地定型、規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