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
漢 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朝露待日晞
我們先認識幾個生僻字:
晞(xī),曬幹的意思;焜(kūn),色衰的意思;衰(cuī),凋萎的意思。除此之外,小學生都能通讀下來。大約兩千年前的一首詩,幾乎沒有幾個生僻字,這就很夠意思,簡直是了不起。
這首《長歌行》,看到最後你會知道,它是講大道理的。但是,它沒有闆着一副面孔,也沒有一上來就“掄”大道理。
1
你說的“葵”,是什麼“葵”?
前面的這八句,基本上就是對自然景象的描摹。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一大清早,菜園裡的葵菜,青色的葉子上還帶着露珠,等到太陽升起來,露珠就會慢慢消失。
這裡的“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蔬菜,有人考證說,是錦葵科中的“冬葵”,總之是一種綠色菜。同樣是漢樂府,有一首十分有名的《十五從軍征》,裡面寫到“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就是用葵菜的葉子來做湯。
冬葵之花
總之,不會是向日葵,也不會是秋葵。向日葵,原産地是南美洲,是很久很久以後,随着甘薯、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南瓜等一起傳到全世界的,傳到中國就是明清時候的事情。你如果在《三國演義》《水浒傳》這些古裝片裡看到演員在吃烘山芋、烤玉米,請嘲笑。
至于秋葵,原産非洲、印度等地,近年來我們中國菜場裡的“新寵”,一度傳說有滋陰壯陽之奇效。但其實,你需要保持平常心,當菠菜吃就行。
2
上帝說,要有光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無以倫比的氣勢!
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讀着這一句,仿佛講的就是眼前的那些花草樹木,它們全都舒展起來了!如果是拍電影,我們看到的應該是:鏡頭從牆角的菜園子裡一切換,就變成從太空中俯瞰地球,陽光從球體的右側投射過來,“上帝說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生機勃勃。
但是,隻要是有機生命體,就要面臨一個亘古不變的問題:生死。“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青春是短暫的,心裡是惶恐的:秋天一到,就要枯萎凋零。何況,“葵”應該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不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四季輪回,它最多隻能感受一次。
“夏蟲不可語冰”,這不能怪夏蟲,因為它們活不過冬天,想想也挺不容易的。
3
大河向東流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說到這裡,還是用打比方、賦比興的方式。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絕大多數河流都是向東流入大海的。漢朝時期,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它們是百川的“帶頭大哥”。
“何時複西歸?”快要說到點子上了:你見過江水倒流麼?中國西部青海地區有條河流叫倒淌河,其實不是“倒淌”,隻是因為地勢原因自東向西而已,這就被人稀奇得不得了。可見中國人的常識裡,河流天經地義是自西向東流淌的。
倒淌河
4
大道至簡,何必多言
河水不會倒淌,在人類現有科技水平和哲學認識上,時間也不會倒流。終于要講到“中心思想”:“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了那麼多,原來是為了這一句。也就這麼一句,道理你自己琢磨。大道至簡,不必多言。
《長歌行》寫于漢朝。那是中國人的青少年時期。漢朝的風格,是雄健樸拙的。你看它的開國皇帝劉邦,就相對比較OPEN、風趣、大度,裝糊塗,不拘小節。我記得賈平凹寫過一篇散文《卧虎說》,說霍去病墓前的一隻石雕老虎,寥寥幾個線條,氣勢、動感就出來了。漢朝的墓磚人像、長信宮燈、馬踏飛燕,都是這種風格。
霍去病墓前石虎
寫到這裡,不禁想到,宋元明清的那些學究先生們,編的那些《三字經》《弟子規》,真是啰裡八嗦。有人說這些是“精神霧霾”,這固然是偏頗、極端、嘩衆取寵,但講道理的方式,終究值得商量。凡事講得太細,規定得太具體,就不利于執行;要講根本原則、講大方向,在講好故事裡講好大道理。
還要提一樣東西,就是“二十四孝”,那簡直就是糟粕多于精華,不人道,很僞善,近乎于變态。家長和小朋友們,嚴重不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